第一百一十九章 巨星陨落
的军械全部换成铁制品。臣掌管武库后,正在逐步实行新武器换装,这两年君上开放专利,民间的铁器作坊多了起来,使得铁器产量充足,我正在大力准备,计划年内将武库所有的武器都换成铁制的。
如果君上愿意再等农夫一季,那么也请给我一季的时间,一季之后,我将把武库内储存的武器更换完毕……”
悼公笑了:“武子的想法总是有点不切实际,我听说他第一次上阵,给自家配备的武器是矛,后来发现不实用,又换成了楚国的戟,长久以来,他还一直怂恿寡人把全国的军队都换装成戟,但我听说他最近的主意又变了,觉得戟上的一个横枝过于软弱,叫嚣着要把那横枝换成月牙状,或者干脆换成斧头形状。
阿起不是受了武子的影响吧?我晋国使用戈已有数百年了,武士们从小练就的武艺就是以戈为基础,一旦变化了武器,我怕万一武士不适用这种新武器,那么我们晋国武士的战斗力就要打折扣了。”
韩起脸色发白,语声颤抖,他竭力平静的回答:“我看过武子新造的戟,也就是戈头上多加一个剑刃,由此衍生出刺、挑、横砍等多项功能,但戈的功能也在,而且戟尾增加了枕器(平衡器),使整个戟身操纵起来更顺手。咱们国中知名的武将已经试验过了,都认为这种新武器好。
另外,在上一场战争中,武子的军队由于大量配装了弩,使得必要时刻,辎重兵、辅助兵也能当正卒使用,我认为这种方法不错——射击弩箭的技巧,无需经过三五年的训练,如果军中人人都装配了弩,我们可以把正卒的数量尽量削减,同时,还能保证上战场的人,无论正卒、羡余,都能在必要时参与战斗。”
韩起不知道,他给军队大量装备弩的建议,使战争从此走向了平民战争。一个平民,只需要花三个小时的训练,就能用弩弓射杀训练了十几年、以杀戮为职业、全副武装的高级武士。这使得战争间隔时间大大降低,平民越来越多的参与战争,最后,专业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再也没人花费数十年时间练习杀戮技巧了。
但目前来说,韩起的建议诱惑非常大,简直无人可以抵挡,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来说,这建议的诱惑性足以让他们舍弃一切,哪怕为此推迟出兵也在所不惜。
“好,我给你时间,你什么时候筹足了足够的弓弩,我们什么时候发出征召令”,荀罂大声响应。
此时,刚进来的那名寺人与韩起交谈完后,并没有告辞,他还守在韩起身边,等待待韩起的答复。韩起一句接一句回答君臣提问,没顾上这名寺人,赵武悄悄冲那名寺人招了招手,低声询问情况,等寺人重复一遍他跟韩起所说的话,赵武的脸也白了。
韩起平静的回答:“我们还存在一个障碍,主要是弩箭箭杆。我的军队在郑国城下只射击了一天,这一天,我们射出去一百万枝箭,还有三成弩弓损坏,虽然,武子设计了弩弓标准化部件,可以让损坏的弩弓修复,但弩箭射出去后,找不回来了。
我韩氏当初不过装备了一万把弩弓,就造成这样的状况,如果国中装备十万把弩弓,我不敢想象我们一次大战需要筹备多少枝箭。”
赵武声音颤抖的插话,他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多少枝箭,也值了……养活一个人到成年,耗费的粮食足够购买十次战争所需的箭杆了。而一棵树,只要细心栽培,十年之内,它给我们奉献的箭杆不止一百根。十年,养不大一个持剑战斗的武士,却足够制作出海量箭杆,用来淹没上百名武士。”
赵武的话说的有点凌乱,这不是他以往的风格,以往赵武虽然话少,但总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这次他显得心不在焉。
不过,春秋人都是言简意赅,赵武的话还是有人听懂了。荀偃插话补充:“武子说的是,无论用多少箭杆,换一个能持剑战斗的武士,那都值了。如果我们大量配备弩弓,让平民手持弩弓,用连绵不断的箭雨压制冲锋的武士,无论他们射出多少枝箭,只要能换取敌国武士的生命,减少我国武士的伤亡,都是值得的。”
悼公看韩起与赵武坐卧不安,停下了军事讨论,问:“寺人刚才给你们说了什么?”
韩起起身,整理衣服与冠帽,而后跪拜在地;与此同时,赵武也重复着韩起的动作,两人一起匍匐在地,放声大哭。韩起在哭声中回答:“我父亲去世了。”
纵横晋国政坛的前任元帅韩厥去世,国君方面自有一番哀悼,身为遗属,韩起回家治丧,而韩家及韩厥对赵武的感情人人共知,国君也给赵武顺便放假,两人一同料理韩厥的后事。
韩厥去世了,赵武显得比韩起还要哀痛,这位老人像父亲一样照顾着赵武,他也是赵武的人生支柱,如今这位老人去世了,今后的路要靠赵武自己走。
韩起首先擦干了眼泪,反而来劝解赵武:“赵氏的地位已经稳固了,父亲走的时候,没有什么遗憾,武子,不要悲伤,今后的路,你我二人要相互扶持了。”
这话才说完,韩起马上又露出浪子本色:“你把齐策借我几天吧,父亲去世了,家里乱糟糟的,千头万绪我理不清,那齐策当初是父亲给你的,我看他把你家管理的仅仅有条,便让他来替我管几天。”
赵武摇头:“阿起哥,跟我要别的东西都无所谓,齐策不行,那是我的臂膀,再说,你父亲还留下杜溷罗,你自己还有田苏,这些人的智慧,不下于齐策,你自己人手充足,干嘛问我要齐策?”
杜溷罗是韩厥的谋士,平时充当韩厥的御者;田苏是晋国国内有名的智者,韩无忌就是因为韩起有了田苏的帮助,才主动让贤的。这两个人,一个让韩厥成为政坛不倒翁,另一个让韩起顺利登上韩氏家主的位置,个个都不是简单人。
韩起摇头:“这几年赵氏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你实行租庸制的时候,我家也照常实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