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4



看着笔直而立顾邵,不客气继续阖上双眼,只唇畔容越勾越深。

……

在夷陵修养段时日后,李隐舟随着顾邵、孙尚香人回武昌复命。

不过于们人是复命,对倒更像是请罪。

李隐舟微叹气。

临行前,陆逊在江边送别三人。

这时日落。

袭暮风起甲袍,满江红浪映上淡静脸颊,陆逊唇畔挂着抹,在晃动江波显得极淡极轻。

孙尚香目光陈杂看向背后夷陵城:“我们只是守了半年,我都快呆不住了。”

些守了年,两年,十年将士,将会如何思念故土家乡呢?

陆逊转过眼,看着东面渐渐没入漆黑天际,眼神静得深远。

片刻,只道:“将为国死,无处非国,驻守在夷陵,夷陵便是家乡。”

孙尚香默默垂眼。

摇曳江波推开行舟,岸上身影越发遥远,李隐舟注视着独立江火陆逊,恍然看见了个火烧连营、肆意张狂都督。

却也只是瞬。

遥遥,见陆逊微微张,无声对们道。

再会。

……

晃半年。

半年时间,对于个战乱变迁时代而言,说不,说短不短。切好似都没有变化,司马懿诡计终归是落空了,吴并没有如预计被蜀击溃,布置偷袭兵马也被黄权悄然拦截,就连败走白帝刘备都没落进手,枉费悉心设计鹬相争局面。

却也有些足够载入史册惊变。

比如,刘备死。

刘备终于客死白帝,临终之前托孤给诸葛亮,不是真后悔未信劝阻,还是知道刘禅只能依附这位智绝天丞相,唯有这样选。

也就是发丧同日,诸葛亮遣使来,请求再修吴蜀之好。

孙权答应了。

三足鼎立局势,孤立自己等于令敌手联合,非要从魏与蜀挑个可信友军,自然是稍显颓势、战后复苏蜀更值得结交。

尽两国之间已纷争数年,数代人鲜血写就这段金戈铁马历史。

千山侧过,江不歇,新页终是翻开。

签订盟约选在了庐江。

诸葛乔为蜀使,孙权则派遣了张温为吴使,代替位君主在这江之畔古城签盟誓。

这日,李隐舟恰行医至此,刚转过街头角,肩头便被人轻轻拍住。

诸葛乔袭简朴布衫,举手投足已十足有其父温文尔雅气度,唯有见不着人胸膛留着深刻疤痕,记录着少年不平往昔。

着拱手:“昔日蒙先生妙手相救,乔未曾有报,先生有所求,乔必舍命相陪。”

麋照揽枪站在身后,面沉郁,满眼不耐,磨着牙不打招呼。

看来是行护卫之责。

如见到这样位故人,不杀人放火已经是顾念新盟约威力,满肚子怒火没方倾倒,正满心不快呢。

李隐舟搭眼,却只:“该还,有人已替还过了,伯松不必记怀。”

麋照立即站直了腰,用眼神警告不许多话。

诸葛乔未曾察觉人之间目光交汇,也未解李隐舟这话深意,只以为指是新盟之好,轻叹道:“我们是败方,吴主愿签订盟约,当是我们激不尽。”

话还没说完,已被柄银枪横腰掠过。

麋照压低了手腕,将人往后拖去,不忘回头瞪李隐舟眼,凶神恶煞竖起眉。

李隐舟不以为意。

怎么会有么巧合事,始终未解,名叫十小兵说,营帐附近都是们人。

都是李隐舟救过士兵。

以麋照心思,不该考虑不到这疏漏。

唯解释是,是存了心思要放李隐舟逃蜀营。

少年心性,无外如此,欠条命,便照数奉还。

只是恐怕时麋小将军丝毫未想战局演变如此惊人,胜负翻天覆。

麋照头也不回往前走着,倒是诸葛乔踉跄着回头,勉朝微施礼。

仓促举步间,腰侧露斜挂串铃铛。

斜阳漫步庐江街头,便响起阵悠悠、铃声。

……

自庐江回到武昌,李隐舟才正式向孙权拜别。

斜阳如火,江畔枫落,掌枫叶铺满潋滟水光,如烧如灼。

已为吴帝孙权站在码头,便服送。

微颔着首,冷峻眉峰落深邃影,随着江风拂面,眼波痕不定,却只是问:“这回是打算去哪儿?”

李隐舟还真没有想清楚。

三十年来都在战火纷争度过,晃已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