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泥步修行

大道巍峨



“大道巍峨”这四个字,是我为道教胜地茅山题写的,镌刻在山壁上已经二十多年了。

不久前在茅山举办的一次道教盛典上,我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道长们说,对于道家和道教,我一直有重大亏欠,那就是没有写过系统的著作和文章。

巍峨,并非仅指一山。在道家的山峰中,最高的一座离得很远,已与天际相融,云雾飘渺。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大哲学家老子,边上还有一座高峰,是庄子。但是,在这两座高峰的另一边,却横亘着连绵的群峰,那就是道教系列了。由于道教把老子追认为教主,把他的《道德经》奉为主要经典,所以道教群峰也把老子当做主峰,连在一起了。

这么多山峰,风景迥异,因此我们在仰望的时候,也要分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非常安静,任何人进去,都要把步子放轻。这条路线上有老子之峰和庄子之峰,沿途疏疏朗朗,偶尔有鲲鹏的翅膀从山头掠过,却也没有声音。低头看到一些溪流,一些蝴蝶,也都没有声音。这里的一切像混沌初开,天籁方醒,处处渗透出一种神圣的气氛。这条路线,就叫“老庄路线”。

道教路线

第二条路线,非常热闹,任何人进去,都会兴高采烈。一座座炼丹炉在熊熊燃烧,一个个似人似仙的方士在排算着阴阳五行。这儿有几场谶纬仪式正在同时进行,那儿有几位道家神医正要上山采药……这条路线上颇多大大小小的山头和驿站,有张道陵的、魏伯阳的、葛洪的、寇谦之的、陆修静的、陶弘景的、丘处机的……山头上还刻有石碑,标示着各个道教宗派,例如上清派、灵宝派、全真道、净明道、正一道……琳琅满目。这条路线,就叫“道教路线”。

两条路线,两番风光,两种生态,加在一起,就合称为道家。本来老、庄在诸子百家中也叫道家,但我们现在这么叫,就把道教包括在里边了,可称为广义的道家。

虽然有了一个共名,但路还要分头走。

老子

先走“老庄路线”吧。

老子比庄子大了两百多岁,那就长者为上,先把他请出来。我在本书《终极之惑》中曾提到过他,现在需要专门说一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更多地了解他。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当年孔子走很远的路去向老子请教,老子不太客气,居高临下地教训了孔子一通。孔子出来后对学生说:“我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走,却不知道风云中的龙到底是什么。今天见到的老子,就是这样的龙。”

老子确实不易理解。他只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但后世研究他的著作却浩如烟海。我只能用最简略的语言,说说自己最上心的几个字。

第一个字:道。

老子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道德经》所迸出来的第一个字,“道”。

他就像古代极少数伟大的哲人,摆脱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而是抬起头来,寻找天地的母亲、万物的起始、宇宙的核心。他找到了,那就是“道”。

他所说的道,先于天地,浑然天成,寂寥独立,周行不怠,创造一切。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那就是宇宙本源。

道的出现,石破天惊。以前也有人用这个字,但都无涉宇宙本源。老子一用,世间有关天地宇宙的神话传说、巫觋咒祈、甲骨占卜,都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来天地宇宙有一个统一的主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可逃遁。道,一种至高思维出现了,华夏民族也由此走向精神成熟。

从道出发,中国智者开始了“非拟人化”、“非神祗化”的抽象思考,而这种抽象思考又是终极思考。这一来,也就跨越了很多民族都很难跨越的思维门槛。在其后的中国思想史上,只要出现了为天地万物揭秘的大思维,就都与老子有关。因此也就可以说,一个道字,开辟了东方精神大道。

老子认为,人生之道就是德。但是,这德不是教化的目标,而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德是一种天然的秩序,人的品德也由此而来。因此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德与道同体合一。因此,他的著作叫《道德经》。

第二个字:无。

在老子的哲学中,“无”是一个重要杠杆。他知道,要说明“无”,首先要处理这个字与它的对立面“有”的关系。

我们记得,从魏晋名士到佛教宗派,都在“无”、“有”之间作过不少论述。原来在中国,论述的起点是老子。而对佛教来说,那是在至高思维等级上的不谋而合。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早早地发表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却生于“无”。既然这样,那么,能够派生出天下万物的道,本性也是“无”。

无,因为无边无涯,无框无架,所以其大无边。由此,道也就是大。合于我们所说的大道。

在老子看来,世上一切器用,似乎依靠“有”,其实恰恰相反。一个陶罐是空的,才能装物;一间房子是空的,才能住人。一切因“无”而活动,因“无”而滋生,因“无”而创造,因“无”而万有。

天空因“无”而云淡风轻,大地因“无”而寒暑交替,肩上因“无”而自由舒畅,脚下因“无”而纵横千里,胸间因“无”而包罗宇宙,此心因“无”而不朽永恒。

既然以“无”为道,那么老子就要论述更为著名的“无为”和“无为而治”了。

老子认为,天下混乱,是因为人们想法太多,期盼太多,作为太多,奋斗太多,纷争太多。那些看起来很不错的东西,很可能加剧了混乱。世间难道要拥塞那么多智能、法令吗?要宣传那么多仁义、孝慈吗?要开发那么多武器、车船吗?

对此,老子都摇头。他相信,这一些“好东西”,都是为了克服混乱而产生的,但事实上,它们不仅克服不了已有的混乱,而且还会诱导出新的混乱。

他主张,一个人过日子,应该自然而然,少私寡欲,无忧无虑;一旦当政,对于国家人民,应该“无为而治”,不要有惊人的计划,不要有过度的设计,不要有频繁的折腾,不要有太多的手脚。民众的自然生息,由天地安排,比什么都好。

一个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