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有没有兴趣参加下个月的学术研讨会?系里有一个本科生名额。”

宁方远连忙起身:“谢谢周老师!我当然愿意。”

这位周教授在前世记忆中是个著名学者,没想到现在成了自己的恩师。宁方远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废寝忘食地准备研讨会发言。

学术研讨会上,宁方远的发言引起了小小轰动。一个大一学生能够如此深入地分析明代政治改革,让在场的教授和研究生们都感到惊讶。会议结束后,几位老师私下向周教授打听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天才学生。

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宁方远已是大三学生。因成绩优异且表现出色,他当选为学生会主席。这是汉东大学历史上少有的由农村学生担任此职务的例子。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他一次见到了祁同伟,那个高大英俊的大一新生。

那天是新生欢迎会,作为学生会主席,宁方远需要到场致辞。讲话结束后,他走下台与新生交流。人群中,一个挺拔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不是因为穿着多么光鲜,相反,那个男生的衣服也很朴素,但他身上有种难以忽视的气质,自信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

“你是祁同伟同学吧?”宁方远主动走上前打招呼,“听说你军训时表现很出色。”

祁同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谦逊的笑容:“宁主席过奖了,我只是尽力而为。”

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就分开了。宁方远望着祁同伟挺拔的背影,想起前世看过的剧情,此时的祁同伟应该还没被梁璐盯上,还是个怀揣理想的寒门学子。他内心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为这个同样出身贫寒的学弟感到亲切,又为对方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

但他很快打消了干预的念头。宁方远之所以没有提醒祁同伟,一是他没有那种圣母心,穿越后的生活教给他的一课就是明哲保身;二是他也就是一个小屁民,搬不动省政法委书记梁群峰这座大山。在这个人情社会里,有些力量不是单凭个人意志就能对抗的。

时间转眼到了1987年,宁方远以全系一的成绩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明代监察制度与当代廉政建设之比较研究》获得了全体评委的高度评价,周教授甚至直言这是自己执教二十年来见过最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汉东大学的最后一年,宁方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将前世记忆中那部脍炙人口的《大明王朝1566》写出来。当然,他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这四年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对原著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使其更加符合学术规范,同时又不失可读性。

无数个深夜,当室友们已进入梦乡,宁方远仍伏案疾书。煤油灯下,他的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脑海中两个时代的知识相互碰撞、融合。他着重刻画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改革与守旧势力间的激烈博弈,许多观点甚至超前于这个时代的研究水平。

论文答辩前夕,宁方远鼓起勇气将部分书稿拿给了周教授指教。周教授初时不以为意,以为这只是学生的一时兴趣之作,但当他深夜翻开书稿,便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到天明。

二天,周教授迫不及待地将宁方远叫到办公室,激动地拍着书稿:“方远啊,你这本书写得极好!观点新颖,史料扎实,文笔也流畅。这不像一个大学生的作品,倒像是浸淫数十年的学者所著!”

宁方远心中暗笑,面上却保持谦逊:“都是周老师和系里老师教得好,我只是把学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

“不必过谦,”周教授摆摆手,眼中闪着发现珍宝的光芒,“我在出版社有个老朋友,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我把书稿寄给他看看,说不定能出版。”

果然,两周后,周教授兴冲冲地找到宁方远:“好消息!老陈对书稿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高质量历史著作。他们社里初步通过了选题,等你毕业后再具体商谈出版事宜。”

离校前,宁方远特意去政法系转了转。校园里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祁同伟正在追求同级的一个女生,而梁璐老师刚和魏教授分手。几个知情人低声议论着梁璐的脾气越来越古怪,看她时常盯着年轻英俊的祁同伟出神,不禁为那个农村出身却才华横溢的男生捏把汗。

“幸好没卷入那些是非。”宁方远暗自庆幸。五天前,他的分配就通知下来了,宁州市委办公厅,一个不好不坏的去处。对于毫无背景的农村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结果。

离校那天,周教授亲自来送他。

“方远啊,到了单位要踏实工作,但也不要忘了学术。”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你是有天赋的,千万别浪费了。有时间常回学校来看看,图书馆永远对你开放。”

宁方远郑重地点点头:“周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培养,我一定不会忘记学习的。”

他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校门,回头望了望“汉东大学”四个大字。四年大学生活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晚上,与同学们激烈讨论的课堂,图书馆里安静而充实的时光……

这一刻,他忽然清晰地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