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第一更
历史研究者们凡事总喜欢来个“追溯”,如果非要追溯一下的话,萧令先坚持追谥生母为后不成转而启用梁横,大概就是郑党对于萧令先不满的开端了。而世家对于萧令先的不满要更早,早到他被立为太子就开始了,这个事实当时已经是尽皆知了。
而郑党的怨念则隐藏得极深,郑党的会议大家保密,外面表现得一如既往,谁都看不出来,竟把这件事情给瞒得死死的,外只道他们对皇帝不顾礼法的行为不赞同。铁杆忠粉核心物们,自是知道他们的谈话有多么地重要。再说了,他们谁有说过要谋废立的话吗?没有,一点也没有。此时的郑党,从郑靖业往下,想的是:怎么让萧令先老实一点,走上正轨。废立真的很麻烦!
搞倒一个皇帝,哪怕是一个帝位不那么稳的皇帝,还是有不少困难的,往往史书上的几十个字,背后就是无数多少年的谋划、交易。不止是名义难寻,主持废立的难寻,最难的一项,莫过于全身而退,而不是为别火中取栗。哪怕是郑琰,她想的也不是马上废立。她鄙视萧令先,但是对老皇帝还是有感情的,皇帝要能继承先帝的遗业,是先帝的血脉,这样选择面就很窄很窄。萧令先能够及早清醒,那是再好不过了。
再者,老皇帝经营多年,会不会给这个不靠谱的儿子一点其他的安排?这谁都说不好。朝野也未必没有忠君之士,不可能光由着一群大臣把持着。除了最显眼的郑党与世家,还有不少中立的势力呢。比如袁曼道。
与此同时,先帝的丧礼还进行。朝臣们已经脱了丧服,皇家还服丧,四夷、秦赵二王等才陆续抵达京师。山陵也忙碌,各种礼仪都进行中。诸王、公主,都掐着时间,等皇帝一入土,就动工收拾房子接生母出来住。朝野上下居然进入了一个大家都埋头苦干、暂时没有动手的诡异的平静期。
哪怕是诡异的平静,暴风雨前的宁静,那也是难得的清闲啊!至少,捣乱的少了,能有时间和空间从容布置。
对于郑琰来说,这样很好,时入八月,她就要开始准备家里冬天用的炭了。此时冬天烧的都是木炭,越是上等的木炭越是没有烟气,不污染室内空气。此时已有石碳,但是内含硫磺,燃烧起来不是谁都能消受得了的,石碳一般炼钢之类的事情上作燃料用。郑琰的玻璃作坊,用的就是这种燃料。
此外又有扩大自家产业等等诸多事宜,郑琰上书请释宫婢的事情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评,哪怕是计划被打乱了的,也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仁政”,这种“明明吃了亏还要夸坑了的”的感受,着实让吐血。而民间,尤其是京畿附近的普通百姓,对此举更是表示出了热烈欢迎——宫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京畿中采选的。
因着这一件事,郑琰的政治影响力颇为增加,心思灵活的很多都乐于同这位新贵打好关系。商无疑是心思最灵活的群里的一员,同时,也有许多不太得志又想官场有所进益的,也投帖自荐。
其时风俗若此,又没个科举,除非名气够大,否则就只好用这种方法了。而且,这里是京城,哪怕外郡有很好的名声,京城,也只是只虾米。
郑琰忙得不可开交,阚霖等三位最早奔过来的商颇为得意自己的眼光,更是小心巴结,节礼不断。最让商郁闷的是,这位夫自己太会挣钱了,几个月的时光,挣够了别家几辈子才能挣到的钱,能干得让想死!这样一个,得多送多少珍奇礼物,才能让她看得上眼啊?!只好更加小心伺候着。
对于后来的商,郑琰也只是酌收数,其余等,或荐于娘家、或荐于顾家、或荐于郑党其他家、也有是给姐姐郑瑜的,又或者荐给好友安康公主、瑞丰公主。郑琰深知关系网的重要,一来她根基尚浅,护不了这么多,二来这也是借花献佛,与同党保持良好关系。如此大家都能得益,何乐而不为呢?最怕就是一时手贱,非要拿自己拿不了的东西。
安康长公主、瑞丰长公主二,对于郑琰名遗诏是比较理解的,一是看郑靖业的面子,二来见郑琰行事,足证她们的爹确实很有眼光。她们得了钱,郑琰得的是东西,也确实让她们很上艳羡。皇帝用的文具,有差的吗?
安康长公主啧啧有声:“真好命,最后的几块儿宝墨了,竟到了的手里!”她说的乃是郑琰得的老皇帝的遗物里的墨铤,是前朝制墨大师所作,质量尤其好,隐隐有暗金色,据说误入沟中数月不坏。
郑琰笑道:“那是,传家宝啊!”不能家说什么好就送什么,那样真不是维系友谊之道,倒像是头肥羊,平白降低了自己的位置,家还会瞧不起,郑琰深谙此道。要想跟“平辈论交”拿感情说事儿,就不能光拿钱砸。所以她给两位公主提供一些商作为长期提款机,却不一定是有什么新鲜东西就送给她们。
瑞丰长公主要来拧郑琰的胳膊:“得了便宜还卖乖呢,现还缺好东西吗?的钱都从钱库里往外淌了,别以为不知道!徐蛋,三块镜子要了多少钱去?”
三都庆林大长公主家里串门子呢,正父丧期间,最好老实一点。仅剩的娱乐活动就是到自家亲戚家里聊天了,这个亲戚也要有选择,少往那些不老实的家里跑!
郑琰嘲笑她:“这点儿钱还出不起么?要东送西送的,倒显得瞧们不起了。再说了,可比不得们,整个家要来养呢,买屋置地,哪样不要钱了?”
她们的生活是靠大量的金钱维持的,水平还不能低了,两想起郑琰陪嫁虽多,奈何丈夫这支潜力股还不到发力的时候,倒也理解。瑞丰长公主道:“也别太累了,们才年轻,正该鲜衣怒马游京师,不然到老了准后悔。”
安康公主皱眉道:“别的倒好说,只别让御史抓住了机会弹劾!那个玻璃的税,竟是要怎么缴?天下好物,宫中莫不和买,纵不和买,也难免有要的配方。虽有诰命,却不能自己去经营的,挂奴仆名下,难免被算计了。十七郎……唉!”脑子有点糊涂好吗?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拍马屁的忻吗?
庆林大长公主一直含笑听她们说话,此时也道:“阿琰,十九娘说的是,可要小心。”
要是经营商业之前想不到这个,那就不是郑琰了。
“何曾有什么铺子卖玻璃了?”郑琰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那是的家内坊。”
三位公主一顿,同时暗骂一句:狡猾!
所谓“家内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曾经的门阀们,经营着面积广大的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