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郡不好守
她得赶紧到昭仁殿去举行典礼。已经领到上岗证的她,尚不及举行庆典——没有封后大典东宫举行的道理。
这庆典还有郑琰的事呢,她得全副披挂了,陪着徐莹参加,皇后的宝册由萧令先派遣的使者颁下递出,再由郑琰接着收好,交给徐莹过目,然后放到专门的地方存放。这才是整个仪式最核心的地方。
徐莹对郑琰道:“到时候可要精神些哟。”
郑琰道:“以蒋相夫、永安郡主的资历,怎么会轮得到呢?”
“圣与,都意属于。办得好了,可有赏。”言罢,带着笑,故意昂起了头。
郑琰理所当然地鄙视了她一把:“封后大典,与者皆有赏。”想忽悠姐,没门儿!
徐莹神秘地道:“那这样,再帮办一件事,一准有的好处,如何?”
郑琰耳朵动了一动:“什么事?”
“写个条陈吧,最迟开春就要再挑宫女了,事情是开的头,下面还是接手。”
两个女心照不宣地笑了。徐莹自有盘算,让她窝后宫里盯着萧令先的小老婆,她也不是很服气的,萧令先那个,是真心不靠谱,她得从多方面对萧令先施加影响,让前朝也正视她这个皇后的存。郑琰呢,也想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她不但是郑靖业的女儿,还是池修之的妻子,池家正草创阶段,她也得努力。
这个条陈郑琰早就准备好了。宫中采选宫女,本来就有一些条条框框,以前的条例是魏静渊亲自制定的,已经是比较完美的了。比如,如果是家中没有成年男丁的家,就不从这家挑女孩子入宫服役,多少给民间留些顶用的劳动力。郑琰要做的,只是细节上的修改,比如,各州郡的员比例等。
修改好了条例,拿去给郑靖业看。郑靖业忽然叹了气:“魏静渊是个奇才呀!”
郑琰心说,这不废话么?不是奇才他能把自己给填坑里去?
“魏王太妃搬到晋王那里去了?”
“是啊,后日去给她暖屋子。”
“放归宫也要开始了?”
“嗯,十七和徐九都兴头上,尤其是十七,大概是觉得男身上折了面子,要拿女来作脸。他比徐九还上心呢!”郑琰开启了吐槽模式。
郑靖业没有纠正女儿的用词问题,只是殷殷叮嘱:“们这一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年,要记得多与中宫通通信,让修之也多与圣通信。光有记着们可不行。”
“是。”
这份条例递得很快,也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萧令先当场就笑纳了:“不愧是宰相女,亦有宰相材呀!”
徐莹笑道:“如此大才,圣可忍心叫她屈居二品之位?就是朝上诸公,有一辈子也未必能有这样的见识,做出这样的事来呢!再者,与都想要阿琰为使,可蒋进贤之妻却是国夫,也是女侍中,就这样绕了开来,又要有饶舌了。”明晃晃地给郑琰讨官讨爵。
郑琰自然要推辞的:“混着呗,想楚夫这么大的时候,品级也没高的。如今要升了,未来二十年都是这个样子了,生就没个奔头了。”
徐莹恨铁不成钢地道:“都想往上走,就万事不上心。”
萧令先本就想提拔年轻,池修之这样的都要直提到九卿,何况郑琰这只是升那么一级?徐莹真是摸着他的脉了,拿蒋进贤的妻子一比,萧令先哪怕本不同意的也会有三分意动。
“主当赏罚分明!立有大功,如何不能赏呢?”萧令先以郑琰首倡“义举”为名,把她给提成了韩国夫。国夫,正一品,天下间达到这个品级的女屈指可数。
此时除了帝后,皆有品,没有“超品”一说。也就是说,从此郑琰品级上能横扫天下了,也就见了萧令先和徐莹用意思意思行一礼,见了其他,膝盖都不带打弯儿的。
可是郑琰真想哭,叫个什么不好,叫“韩国夫”!她闭上眼睛一想就想起武皇的傻X外甥女,再想就想起整容国来了!姐这辈子是纯天然的美女!
女升职根本不像男那样讲究,前朝也没什么会唱郑靖业他闺女的反调——除非全家都活得不耐烦了。大家都很淡定,老婆比老公品级高神马的,很正常,很正常。
郑琰的诰命是柳敏给写的,接到委任状一看,郑琰就认出这不是池修之的笔迹来了,细看行文,并无不妥,也得叹服柳敏这状态进入得快。伴随着这道任命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花钱行为。衣服、发钗、车马……统统要重新整修一下,添这个添那个,还有来道贺,郑琰更忙了。
百忙之中,最重要的是行头。她得把自己收拾得端庄整齐了,然后徐莹的册封大典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呢!
入冬,萧令先以郑靖业为正使、韦知勉为副使,持节册徐莹为后,徐莹这里以郑琰为正使,永安郡主为副使相迎。
仪式结束,内外命妇贺皇后,帝后还要一起乘车奔到宫门前的门楼子上“与民同乐”。郑琰个苦逼的得穿着大礼服,顶着一脑袋的首饰全程陪同!到仪式结束,众还家,郑琰觉自己的脖子已经僵了。
回来就嚷着:“先把这一身披挂给卸了!”
阿庆喜滋滋地道:“多少求都求不来呢。”
郑琰道:“还当是好事呢!多少那眼睛都快把给吃了!”可不是,太让羡慕嫉妒恨了有木有?
阿肖也上来帮忙,口中道:“娘子也就是这样说说,可没见怎么怕呢。”
“那是,谁怕谁啊?怕就有用了么?”婢女们交换了个眼色,偷笑不已。
————————————————————————————————————————
新官上任三把火,徐莹已经烧火了,这回正式举行了典礼,干劲更足了。
三日一过,她又把郑琰给叫到宫里来,正式以皇后的身份昭仁殿里主持了第一批宫女放归仪式。按照郑琰的建议,每年宫女放归秋冬,由入京述职的刺史负责把退役宫女接回原籍,再依次发还家中。
特意选这个时间点,也是郑琰经过深思熟虑的:为了放归宫女再单独兴让从驿路返回什么不划算。而且宫女返乡,又不官员衣锦荣归,路上难免会吃些苦头,让刺史们带回去,多少有些照应。再者,到了秋冬,她们还能混一身冬装,比夏装实。
昭仁殿前忽忽拉拉站了两三百号,念到名字的上前领一份不多的路费,叩头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