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小说 > 奸臣之女

福利与教育

,”郑琰想了许久来了这么一句,“是想,可以出钱,作个引子,次后可以把事情交给朝廷来办,总比靠一个能持久。”

郑靖业叹道:“不妥,若还有二十年时间,必助儿完成心愿,现,”摇摇头,“没撑着,前头又要打仗,朝廷怎么拨得出这笔钱来?拨出了钱来,怎么能保证不被贪污?没有钱,怎么能够继续下去?”

郑靖业的问题才是直指核心。

政府有两个基本职能,一、阶级压迫职能;二、社会服务职能。即收了保护费就要外抗侵略内平盗贼,同时做一些管理工作。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这一变化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说直白一点,统治阶级吃得足足的了,全社会生活比较富足了,才会惩罚职能之外有余力做善事。整个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此时不是没有富足家不定期修桥铺路,又或者一时高兴施舍些米粮,再或者路遇个老赏套寿衣棺材。

现社会就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不定期的、展现自己仁爱的事会做,但是把帮助弱势群体当成所有责任的事情,觉悟还没有这么高。虽然也有不少先贤着书立说鼓吹,朝廷现能做的也就是京城这样的大城市里市个济病坊,里面条件还不怎么地道,是穷迫不得已的选择。

集体抚养孤儿这种事儿,还未曾出现,或者说,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支持这种现象出现的程度。

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只有做了才知道能不能成,凡事总要有一个开始,发展源于突破。

郑琰近来憋屈得厉害,就是想任性一回,总是束手束脚生活还有什么趣味?她现迫切地想做这件事:“会有家想j□j的,”不孕不育的肯定想,“实不行,编为百姓屯田实边也是出路,先做着,这些孩子长成了,总死不了,总有事情给他们做。养些孩子,费不了几把米,简单教些字,会有出路的。账目公开就行!入账多少,又花费了多少,一笔一笔记得分明,每季核一次账……”

郑琰把她能想到的关于孤儿院的要点都说出来了。她知道,这个类似于中古时期的时空里有着类似的仁爱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有责任心的读书是以全类的幸福为己任的。哪怕乡村之中,也有照顾乡邻的思想。当然,郑靖业少时的亲戚是略极品了点,却也包含着把孤儿寡母分配消化的意思里面。

郑靖业仍然不看好郑琰这个疯狂的想法,他看重政策的延续性,像郑琰这样开始很简单,但是后续需要很大投入与规范动作的想法,至少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郑靖业自己的计划是明、后年一场大战,他再扫个尾就要退休了。如果郑琰是想给什么谋个职位,别说一个,就是三个五个,看他的面子上,或者不用看他的面子只以郑琰的办法都能办到。可政策,难!

不忍心这个时候打击女儿的积极性,郑靖业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顾益纯一直听,此时道:“阿琰可以先办着,办得小一些,试出了成果,也好说服众。等办得大了些,就可具本上奏。眼下钱也不一定要用国家出,就情愿也出些钱尽一份心。要打仗了,恐怕要有孤儿,国家也是要抚恤的,不如就这样收了来抚养,他们大了可以编入行伍。孝子长大了,女孩子没有出路的也可以留下来帮忙照看孝子嘛!哪怕不成,至少试了!”顾益纯还是有些浪漫主义的想法。

郑靖业咳嗽一声:“既然这样,账目就更要清爽。”

郑琰接口道:“每月一公布,可以查账!”顿了一顿,“如果这个法子有用,就上本,请朝廷主持。以前没有例子,就做出个例子来!”

超前不要紧,每一样新兴事物出现的时候,都是以前没有过的!郑琰甚至想,可以给这些孤儿一些简单的培训,这样他们就可以涉足各行各业,她可以给他们实习的机会,让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退一万步一说,做些技术培训,技工还是挺吃香的。唔,从现悬赏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来如何?

“这个先放一放,春华都五岁了,长生也三岁了,学校,该办了!明年现开就来不及了。”

“房舍已经建好了。”

“呢?”

“先生也请了。”

“学生呢?”没有生源开个P的学校啊?!

————————————————————————————————————————

郑琰现要办两件事情:一、学校;二、孤儿院。学校被顾益纯题名为“崇道堂”,孤儿院被称为“慈幼局”,勒石为记,皆是郑琰所书。长条石竖门侧,碑成之后没三天,已经漆黑一片——是争相拓印留下的痕迹。

出乎郑琰意料的是,京中的慈幼局还没开张,只选了一处地址正盖房子,已经有许多参与其中了。顾益纯不消说,各世家闻风而动,都很愿意参与其中,而勋贵更乐意生日或是节日的时候施粥赢得好名声。因此世家更看不起勋贵,觉得他们“没涵养,没远见,有私心,无大爱”。

袁曼道此时也掺了一脚,认为这件事情很好,朝廷才应该出面担起责任来——这是有理论支持的,长久以来就不少先贤提出了。但是由于对于国家开办孤儿院缺乏经验,也暂时拿不出钱来,只好搁置。

郑琰恰于此时上书,请求先民间试点,做得好了再推广经验。

亏得讨论是熙山,否则说不定这慈幼局的工地上就已经出现一二弃婴了。慈幼局还没开办名声先响,后世提到完整的社会救济体系的时候,就绕不开郑琰这浓墨重彩的一笔。饶是如此,此时的勋贵依旧对慈幼局持谨慎的态度。当然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慈幼局也只是京城这样比较大的城市里才办得比较正规,小些的地方们宁可用传统的方式来处理。

与此相反的是学校,几乎没有世家愿意把子弟送过来读书,想来的都是土鳖。群众情绪太过热切,不消几日已经把名额都给报满了,陆续还有想走后门的。土鳖们的想法非常朴实“名师,有背景的同学,有背景的校长,看得见的关系网”,郑琰许诺亲教几堂书法,这也算是与萧复礼做了同门。

出乎意料的是,是有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的世家名士把孙子给送了过来,此君姓李名俊,郑琰的师叔一枚。李棵书法,但是楷书不及郑靖业,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跟郑靖业不对付,拉不下脸来让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