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分歧
道:“冯郎君还是先看看简章,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考个把握大些的才好。看之所长民事,不妨从这里入手。先前未做过官的,此番是不能考主官的,辅官做得好了,一样有看得见。”
冯纶道:“下想考取郡主簿一职。”
郑琰也不给他打包票:“这回考试是糊名的,写完了的卷子把名字一封,批完了才知道谁是谁,冯郎君可要用心了。”
十九娘抱怨道:“偏偏今番多事。”
郑琰道:“就要开战了,能一样么?得,去找卫王殿下罢。”
“成了?”
“嗯。他的保书呢?”看一看上面写着冯绍的个简历,看来是一个土财主出身,原籍出了证明,他要报考的是主簿,郑琰看一眼没有问题,便盖了个章。
安康大长公主对冯纶道:“这下可以放心了?且去吧。”
冯纶退后,萧氏姐妹还说郑琰:“眉毛都不动一下的,难道嫌冯郎君生得不够好?固不如池郎,难得也是个温柔体贴的。”
郑琰心说,们一个颜控一个声控,老子只控池修之,才不会晕头呢。此后郑琰又签了几份保书,内中也有郑党内部想往北发展的,还有与池修之有旧,想碰一碰运气的。最坑爹的是崇道堂的高年级学生,有三个中二期的高年级学生,自觉学问很好,崇道堂也学了很多官场、政界之事,颇有信心地请郑老师给签发通行证!们最大的才十五岁好吗?!
郑琰不得不告诉他们:“十六才是成丁,们还不是成呢,除了亲卫,们什么也做不了!都给读书去!”
建安侯乔嶙之子乔君安脑筋比较灵活,很大胆地问:“山长,学生明年就是十六了,听说明年进行还要招考司州官员的,是也不是?”他是建安侯之幼子,上头五个哥哥,就算是跑关系,轮到他也不剩什么了,不如自己拼一把呢!
郑琰道:“记得崇道堂须得至少学满三年才能毕业考。”
乔君安郁闷地垂下了头,跟着同学跑掉了。
————————————————————————————————
考试很快地举行了,地点就设国子监里,一队御林开过来把门一封,所有都赶到一间屋子里,发卷子考试,试卷是印刷品。一头印着姓名栏,一个青衣小官不停地道:“把姓名写右边栏里,超出右边栏的以作弊论处!”
考试最终从三百余名考生出选出了七十三进入面试,面试由郑靖业主持,他却把萧复礼给拉出来当挡箭牌:“圣年纪渐长,当知国家选材之事。”一派忠心老臣的风范。
有萧复礼,世家挑刺的时候也算有克制,最终七十三里只有十五得以通过,冯纶占了长相的光,也赫然列,郑琰一共签发了七张保书,得取的有五,也算是大丰收了,她大方地给这五赠以盘费。
新官到任,缓解了池修之的部分用困难,却还是不够用,池修之再次上书催促:还缺,再派一点过来,如果不派来,就只有眼看着当地土豪划分势力范围了,到时候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别怪没打招呼。
池修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哪怕是世家里的顽固派,都不能承担这个政治风险也不肯承担这样的道德风险,时可以不怕皇帝、不怕权臣、不怕百姓,却不能不怕史书记上这么一笔。他可以祸国殃民,却不肯史书上记上这么一笔。
郑靖业提出的“京畿、冀州试行郡县试,选司州俊贤分派各地为官”的建议,不得不被通过。
由此,京城世家中弥漫的考试之争,也蔓延到了冀州——考还是不考,它是个大问题!
“科考之事,始于郑靖业,推广于池修之,完善于池宪。部分见解深远的世家成员坦然接受了这种改变,并且积极应对,适应发展。另一部分世家成员固步自封,坚决不参与变革,由此,产生了世家内部的一次大分裂。正是由于这一次分裂,才使得世家集团没有彻底覆灭。
对于考试的态度问题使得世家成员意识上分裂为两个大的部分,虽然没有明确对立,却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锐意进取的一部分经过阵痛之后得到了持续发展,抱残守缺的一部分则渐渐衰落了下去。自郑靖业正式提出考试选官制度五十年之后,至池宪执政后期,萧复礼的支持下正式将科考制度推行全国,确立了‘非经科考不得为官’的规定,不以‘务实’为要、刻意追求风骨的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与此同时,全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科考制的形成与世家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