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四季锦

第70章

官场例规,不是强拿恶要。

而最优的差使就是荣三爷即将赴任的学差,即学政,主管一省之教育科举。学差三年满,大省分可余三四万金,小亦不下万余金。

这旨意一下来,便是如今已经练得七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本事的荣三爷也忍不住兴奋地搓了搓手。他缺钱,这一趟下来今后京里活动的银钱就有了。

可眼前却有一道过不去的难关,愁得荣三爷白发早生。崔氏见他如此,心下暗自纳罕,实是以崔氏所见,日子真是再也没有比现更好的了。

因为不仅荣三爷得去江苏,崔氏自己同阿雾也可一并随荣三爷赴任,这是安国公的意思,虽然气得老太太一天没吃饭,安国公依然不改初衷。

只因荣三爷眼看就要龙抬头,安国公不似老太太,妇之见,他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国公府的未来只怕还得指靠这庶子的肩上,如今自己儿子虽不说笼络,但也不能再视而不见,屈而不伸。

荣三爷安国公跟前委婉地表示过,意思是“儿子此去几年,身边也没个照看,木姨娘又是个木呆呆的性子,还是想要崔氏跟去服侍,何况阿雾也大了,自己也想抽空亲自抚养,今后出嫁也要为国公府赚个贤名。”

安国公也不是不知老妻对三房的意见。如今老三高升,崔氏和阿雾被她拿捏手里还不知要怎么折腾,万一今后将父子、母子、兄弟的情分折腾得薄了,反而不美。

所以,安国公发话,让崔氏和阿雾都去江苏。

“遇上什么烦心事了,看这两日都愁眉不展的?”崔氏将头轻轻靠荣三爷的肩头,一手轻抚着他的胸口。

荣三爷道:“咱们手头还有多少钱?”

崔氏不解地抬头看了看荣三爷。

荣三爷知道崔氏不懂,可如今她也要跟着自己去赴任,总不能让她再这样一头雾水下去,因此道:“这京官外放,按例都要给各部衙门送上别敬。这两日去打听过了,这样的差使外放,内阁阁员那儿,每至少要两百金,六部尚书要一百金,譬如吏部、礼部都格外要敬送,还有侍郎、都御使等要五十金,年谊世好一个都不能少,粗粗算了一下,怎么也要五千金才够敷衍。”

“什么,要这么多!”崔氏惊讶得从床上坐了起来,“就不能少送点儿吗?”

“官场陋弊,如何能除。”荣三爷双手枕到头后,仰面瘫倒,也是无奈。

“这儿只有几十两银子了,这两年病着,费了不少银钱。”崔氏感到很内疚,“铺子里的事情,多亏有阿雾帮料理,也亏得她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对不起她……”说着说着,崔氏就哭了起来。

荣三爷坐起身搂了崔氏到怀里,“好了好了,别哭了,会想办法的,父亲那里总要资助一些的。”

其实荣三爷这是骗了崔氏,安国公那里早已经资助了荣三爷,也不过才两千两银子,还有三千两的缺口,荣三爷这才向崔氏开口的,其实他问之前,早就料到了结果的,这两年她们母女府里能敷衍生活已经是令生慰了,哪里敢有它求。荣三爷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便问问的。

“赶明儿,问问阿雾,铺子里估计还能凑出一、两百两来,实不行,就把铺子盘了吧。”崔氏低声道,为着荣三爷她是巴心巴肝地,什么都肯牺牲。

“这不行,那铺子打算给阿雾当嫁妆的。”荣三爷否了崔氏的提议。其实他心里还有一条路可走,只是他不愿意走而已。

那就是借贷。

官员任职送礼,自己凑不起,多有借贷,待日后归还,京里有专门放这种钱的。门庭若市,又不愁不还。为官时,他可以卡住的脖子,勒索行事,一旦借贷,这就是落入了他们的口袋,仿佛提线木偶任摆布了。

可若是不借贷,凑不齐别敬,得罪了这些京城大佬,待三年差满后,就别想寸进,也可能还不满差,就将替了。其中种种黑暗关卡实不能与崔氏道也。

这一夜荣三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崔氏同荣三爷毕竟是十几年的夫妻,虽然荣三爷嘴上说他有办法,可看他的样子,崔氏就知道荣三爷这是没法子了。

因此第二日,崔氏将事情同阿雾说了,问了问铺子里的情形。

阿雾对别敬之事,微有知之,但具体并不知道要花费如此多,默了默然后道:“这两年铺子收益还行,太太给三日时间,来想想办法吧。”

崔氏点点头,居然一点儿也没觉得奇怪,自己居然将这样的重担压了一个才十一岁小姑娘的肩头上,还丝毫不为她觉得重。

才过得两日,阿雾就将三千两的银票放了崔氏的手里。

别说崔氏,就是荣三爷知道了也极为惊奇,唤了阿雾到跟前问,“哪里来的这样多银子?”

阿雾也不瞒荣三爷,将这两年铺子的进益,以及雪花缎的事情告诉了荣三爷,但阿雾都把功劳推给了柳京娘,因此荣三爷也不疑她,只叹她运气好,随便救得一,居然有如此大用场。

荣三爷既欣慰又高兴,一时又听阿雾说了柳京娘的志向,其实那就是阿雾的志向,关于崔绣要开遍大江南北的事情。

这两年荣三爷历经海外,眼光不再局限国朝,见识了沿海地区因为同外洋互贸而带来的繁华后,对国朝列居最末的士农工商中的商不仅没有看不起,反而意识到那才是国朝要繁荣的重要一角,尽管这种意识并不深刻和显着,但荣三爷曾设想过,若有朝一日他能站国朝官场的顶峰,必然要考虑大力促进国朝同外洋的互市,不仅仅沿海,还要沟通内陆,互通有无,以充国库,扬国威。

只要国帑充足,军费无欠,那觊觎国朝富饶的北方鞑靼,东北瓦刺,以及虎视眈眈的高丽,甚至东南如今流窜的海匪都将不再成为威胁。

当然这一切都是畅想,当务之急,荣三爷是该收拾包袱,带着妻女,好好去江苏学政上办差。

隆庆二十九年季春,荣三爷的江苏学政一差还未任满,却接上谕回京出任礼部右侍郎一职,荣三爷隆庆二十三年由翰林修撰入仕,短短六年,成为大夏朝的三品大员,这样升迁的速度,虽然不算空前绝后,但也已经让十足羡艳了。

实则是荣三爷运气好,若非出使外洋平安归来,帝前对答得宜,得了个福大命大的印象,官职升迁也不会如此之快。再加上当年与荣三爷一起,充当正使出使外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