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5 魏忠贤把话说的很重】
的阵法教习,乃至清朝的武举前往日本教习弓箭,而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也是无法做到的。
明末的连续战争加重了上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当时黄金尚未进入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而与白银货币相互匹配另一个铜钱体系,直接在崇祯后期干脆崩解了。
可以参考鸦片战争前,因为白银流出导致的银贵钱贱现象。
清廷用五六十年的时间把白银翻出两倍左右铜钱币值,清朝的经济就已经受不了了。
而在明末煤山战神朱由检的风骚操作下,铜钱贬值三四倍只用了区区的几年时间。
如果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财政不困难,还有谁的财政会困难。
清廷没了的话,洋人看着不行了,出面拾掇海关,续命满清的财政。
要不然满清还得早早灭亡,满清基本就死在这波上了。
而大清为啥烧鸦片开战,就是因为银贵钱贱,继续下去财政就要死了。
朱由检的货币体系比清廷鸦片前后崩的激烈多了。
朱由校手里的货币体系,交给朱由检的时候,是正常的货币体制。
朱由检从550到650的兑换比例翻倍,才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
大清的铜钱贬值,稳定币值从1808年开始稳定破千,一路上涨,花了30年时间从1808年的一两银兑1040文,。
这个时候,大清上下都已经明白,是不禁烟就要没活路的时候了。
朱由检维持的货币体系,白银进口在朱由检玩完的的最后几年一直在上涨。
西班牙的美洲银矿所谓枯竭只是从顶峰滑落,产量依旧庞大。
白银流入中国的最后几年锐减,对明朝灭亡是有影响,但是那会煤山战神早就没活路了。
减少的原因是战乱波及到中国的沿海出口省份,白银进口减少并不能对当时早就崩溃的中国货币体系带来决定性影响。
实际上因为铜钱的过度贬值,白银的加速进口在铜币体系崩溃的1632年后对稳定经济有正面作用。
因为白银代替了一部分铜币进入流通领域。
三饷加派,加派的征收方式是折银而不是本色。
如果仅仅以三饷加派而对全国各府州的赋税进行排名,没什么意义。
苏松重赋,这是明人皆知的事实。
苏松两府在三饷加派之前,,单位:两/亩。
这就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大截。
此外,明朝财政税收输送方向,可分两块:起运和存留。
其中起运的主要分送到户部的和内库的。
换而言之,明代有权征收赋税的并不只有户部一个衙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收入。
而且银两,仅仅是送到户部的。
也就是说,并不包括送到内库、其他仓库机构及地方存留的税收。
以苏州府为例。
万历六年,苏州府赋税总额假设全部折银的话接近90万两。
这些赋税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田赋、上供物料、钞关税、盐税、商税、徭役折银。
其中田赋又主要分夏税秋粮,%。
但万历六年,苏州府起运夏税小麦就有石,经侯官响统计,%的部分已折银,存留麦石。
起运秋粮米石,经侯官响统计,%的部分已折银,存留米石。
起运的除了实物税收外,便是折银后的夏税,含小麦、农桑丝折绢、税丝折绢等,和秋粮,含米、马草、户口盐钞银等。
万历六年,,。
以上这些起运的实物税收,%的比例。
至于这些起运粮食目的地,那就多样了,南京北京都有机构负责接收,因此这些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不经手户部太仓库的。
太仓库的主要功能是存白银而非粮食。
倪元璐的奏疏中,崇祯十六年苏州府上缴到太仓库的额银是两。
这个税收,自然也是不包括原本苏州府所缴纳的本色的。
而且崇祯十六年苏州府的额征银和万历六年相比,增加了一倍还多。
崇祯三年松江府的赋役构成本色米麦赋,约33万石。
明代存在着一种说法,叫“南粮北役”,意思是南方赋役中粮食负担更重,北方则是徭役负担更重。
但是韦宝认为松江府的“役”比“粮”更重。
崇祯十六年,倪元璐额定下的松江上缴到户部的赋税额银是两,相当于崇祯三年松江府一年折银的田赋。
由此可见,难道松江府的赋税是不少的。
只有不懂明代财政的才会把明末太仓库,新饷库,又或者是兵饷左右司的银额当成各地的赋税,典型压根就不知道明代是咋搞税收的。
三饷那有没有收足呢?几乎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因为就算没有三饷,江南赋税也未必收得足。
江南逋赋是自15世纪以来,就是一个长时间困扰明廷的财政问题。
江南第一次出现逋赋高峰是在永乐宣德年间,事实上早在洪武年间苏州府就有逋赋趋势了。
苏州府从永乐二十年到洪熙元年之间,欠粮392万石。
宣德四年,苏州府又欠了700万余石。
自15世纪起,明廷蠲免江南赋役的记载就太多了。
崇祯十六年,南直隶部分府县,淮安府、徐州、庐州府、凤阳府,蠲免原因然后明廷考虑到黎庶的艰辛,给部分地区进行了所谓的“蠲免”。
其实被蠲免的地区,基本上是大明失去的底盘,比如河南、陕西、湖广江北等地。
一个例子就是河南省以黄河为界,以南的州府全部蠲免,而以北的彰德、卫辉二府一分不少。
神奇的是,富甲天下的南直隶再次获得了41万多的蠲免,约相当于其定额的七分之一。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北方困难,我这里也困难;别的地方少拿钱了,也别指望我多拿钱。
淮安府、徐州:清兵南略。淮安府的沭阳、赣榆,徐州的丰县,都遭遇了兵燹之祸。
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三攻庐州府,陷之。
崇祯十五年期间,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