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鹿鼎记

【1002 不容易搞】

才知道近代史都没那么坑了。

其实之前有过之无不及的事多了,看了靖康,韦宝也可能会觉得明末也没有那么坑。

而如果看了五代,韦宝甚至可能就会觉得大宋也没那么坑了。

石敬瑭当了七年的儿皇帝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后晋最窝囊的事显然远非丢掉幽云十六州而已。

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决定对契丹致书自称孙儿,不再称臣,结果“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帝中国,屡契丹击晋,契丹主颇然之”,然后契丹就来打了。

944年、945年,后晋与契丹两次交战,契丹均未得手。

946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等人率军向契丹投降,后晋丧失主力。

947年正月,契丹军直逼开封,“百官遥辞晋主于城北,乃易素服纱帽,迎契丹主,伏路侧请罪”。

石重贵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也就是,此时契丹其实已经把汴梁和中原打了下来,比靖康之变早了180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时曾:“我亦人也,汝曹勿惧a当使汝曹苏息。”

可见本来已经打算要做中原之主了。

只是契丹自己的统治术不过关,在中原“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结果激起大规模的起义。

辽主曰:“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这才逐渐撤回北方。

很多人都,赵匡胤这么雄才大略之人,怎么会想出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这样自废武德的馊主意。

这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威胁的不止是皇权了,而是中原王朝本身的生存,如果不是契丹自身有些问题,中国不定就跑步进入辽朝了。

特别是如果把唐、五代、宋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发现,之后历代王朝各种颇为人诟病的缺点,往往其实出于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的初衷。

比如宋朝禁军坑,这事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更不可能不知道。

卫所制的设立,其构想就给人一种是不是想复兴李世民的无敌铁骑的印象,结果用过了才知道,支撑军户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军户纷纷逃亡,最后还是要回到募兵。

石重贵停止对契丹称臣时,李崧劝曰:“屈身以为社稷,何耻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

这句话既然上了《资治通鉴》,宋主肯定是听进去了,不忍则乱大谋嘛,结果宋朝倒是够能忍,忍大金一直忍到蒙古人打过来。

宋朝的历史教训,都是投降派坏了事,要不是屈膝投降早恢复中原了,皇位上放头猪都比投降派强,这种论调,大明君臣更不可能不知道。

于是明朝就来了个打死不议和不和亲不纳贡。

大明亡在外交太僵化,饥民遍野了还多线作战,上上下下无一人敢承担议和就是罪饶骂名和压力,当然又是因为宋朝做得太过了。

归根结底,那就是清谈误国。

于是清朝又学到了,又来了个君主专制巅峰,以至于万马齐喑。

归结起来,传统教科书安史之乱是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种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后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中原王朝开始如同着了魔一般,不断地对前朝政策矫枉过正,自身纠错能力似乎开始减弱了,而无论哪种新制度和政策都难以再做到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军事强大和技术先进较为完美的结合起来。

别以前的朝代,就连已经在消灭了封建制度的现代生活了几十年的韦宝,来到了古代之后,依然是一脸懵逼,时常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很多时候是没有方向的。

韦宝也不知道自己想象中的资本主义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君主立宪制,最后能搞成什么样。

会不会因为搞垮了历史,把自己一并埋葬掉了。

长期以来,殿试只是皇帝主持考试,明代很多皇帝对于这个不感兴趣。

一般出题都是内阁所拟,但是崇祯皇帝却自己重新做了一篇策问。

在策问里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

官员腐化、士风败坏,用什么方法能够改变士风,让官员变得清廉,德才兼备。

满清地民少,一旦起兵,居然本朝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现在对付他们有什么策略。

农民起义蔓延,国家财政没有钱,又要体恤百姓,又要养军队,有什么办法能够两全。

屯田和治理盐税制度,是解决财政的办法,为什么不见成效。

河套问题、起义军和海寇一直作乱,加之水灾和旱灾,怎么消除。

为什么文武分隔,如今牢不可破。

这也是明朝末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时比较紧迫,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实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是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只有23岁。

其实这些问题最应该由当时的内阁成员和六部大臣们商量考虑,但是内阁成员的表现如何。

早期的成员周道登,崇祯帝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

他一时不知道回答,就要回阁中查一查书才能确切的回答。

崇祯帝又问,近来文章里总是提到情面,这个情面是什么意思。

周道登情面者,面情之谓也,弄的左右的热都憋不住要笑出来。

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位执政最长,揣测帝心,搞斗争很厉害,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上没樱

关于贪污腐败,因为明朝正常的俸禄十分低,从海瑞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使得大量的官员贪污腐败,而且贪污这种事的情况就是搞了一次,停不下来。

崇祯帝早期一直讲文官不爱钱,当时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一疏,把这些情况明了一些,崇祯帝觉得很满意,想提拔他,结果吏部尚书王永光给了一个建议,让韩一良指出最严重的事件,要重惩贪官,韩一良不敢,最后拿几个被打倒的殉做例子,崇祯帝十分愤怒,但是最终还是放过了韩一良。

此后崇祯帝试图依靠特务机关来打击贪污,结果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