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鹿鼎记

【1064 朱由校的攻略秘籍】

这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怎么能让朕这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来背?

陷朕于何地?杀!

甩锅侠崇祯又一次甩了锅,干干净净,不污“明君”之名。

事儿可以干不成,责任断不可扛!

这还不够,这样还不能表明崇祯的态度,于是又派了吴三桂向清军主动进攻。

仗打败了,但是表明了崇祯从来不是一个投降派,所谓的议和,他从不知情。

这一番表演彻底断了议和之路。

明王朝最后四年的生机就这样被他葬送。

1644年,明亡的当年,李自成大军正势如破竹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

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看出崇祯有意南遁,第一个向皇帝上疏劝皇帝将朝廷迁往南京,并要立即决断。

由于明朝本就在南京立国,到朱棣篡位定都北京,实行两京制,南京一直作为留都,迁都南京合理合法。

但是这个主意不能崇祯自己拿,显得他贪生怕死,君王死社稷是祖训啊。

一定要百官再三劝谏,抱住他的大腿哭声动天,他才勉为其难的答应,这才是正常程序。

奈何只有一个李明睿识时务。

崇祯就只能故技重施。

让李明睿私下去办,切不可声张。

于是李明睿就去筹划。

迁朝廷需要军队保驾护航。

这个时候全国兵事紧张,到处都缺,那还能抽调出一支军队来呢,只能另行招募。

于是李明睿向崇祯反映了这个情况,并提议让崇祯拿出自己的内帑来招募军队。

崇祯一听就急了,迁都是国家的事,怎么能动朕自己私人的钱呢?!

于是又是什么也干不成。

一拖又是俩月。

眼看情势危急,崇祯急了。

三月初四不得不在朝堂上公开讨论。

诸位爱卿,近来李明睿给朕上疏劝朕南迁,你们是怎么个意见。

大臣们一个激灵,知道皇帝果然还是按奈不住了。

大臣们也没让崇祯失望,哭声震天,痛斥南迁是违背祖训、抛弃祖宗社稷,是断送江山社稷的歪理邪说。

喊出君王死社稷的圣人教诲。

先送太子去南京?也不行!

其实官员们不想南迁,一是舍不得在帝都的产业,这么多年苦心经营,尤其是官员中北方人居多,去南京摆明了就是舍弃半壁江山,他们舍不得老家的财产土地。

二来这迁都是烧钱的活,国库空虚,皇帝不愿动自己的私产,到时候还不是动他们的主意。

最重要的是怕迁都过后有什么变数被追责背锅,这可是掉脑袋的。

这时候只要崇祯皇帝说为了保存祖宗社稷,是他意愿要南迁,一切后果他来承担,不用再议,再责打几个顽固分子,这事也就定了。

但不肯担责、虚名重于一切的甩锅侠的本质,决定了崇祯不可能这么做。

自己怎么能担贪生怕死、遁逃卖国的责任呢。

可能是觉得也许还有机会利用李明睿重提南迁,崇祯没有应了百官杀李明睿谢天下的请愿。

没想到形势急转直下,没隔多少日子,李自成就攻到了北京。

第二次机会又错失了。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但李自成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只想要一个封国要点钱。

打居庸关时,监军太监杜勋投降了,正好可以去宫里找皇帝谈条件。

于是李自成就派他去进宫和崇祯谈判,崇祯拉上内阁首辅魏藻德一同接见了杜勋。

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很简单,就两条,把山西陕西给他作为封国,再给他一百万两银子。

崇祯心想你早说啊,为了打你花了多少个一百万两!

封国不就是个藩王吗?

你李家后世子孙遇到个不济,这土地怎么都能收回来。

更何况还有附带的义务,不白给,李自成会帮朝廷平定叛乱、抵抗清军。

崇祯差点没乐出来,这条件怎么都划算,岂止是动心,赶忙向首辅魏藻德挤眉弄眼,问他怎么看。

魏藻德屁股撅老高伏在地上不看。

再问,沉默。

三问,还是不作声。

把崇祯气的差点抽过去。

魏藻德短短四年就从状元变成内阁首辅,没两把刷子怎么能做得到。

他太清楚崇祯拉他来参与谈判就是让他背锅的,他崇祯是不可能担这个割地赔银、丧权辱国的责任的。

到时候朝臣一呼号,他就是顶罪羊、替死鬼。

所以他死也不开口。

他早就做好侍奉新朝廷新主子的打算了,虽然没做成。

捐款助饷时拿不出一个子儿的魏首辅在起义军的严刑威逼下交出数万两白银,最终惨死狱中。

而崇祯果然还是不肯担责,哪怕已是性命攸关。

最后一次机会终究也没了。

闯王进了宫,崇祯挂上了树。

崇祯的“朕非亡国之君而有亡国之运”、“诸臣误我”、“大臣皆可杀”的遗言又是一番甩锅。

这样的人不是亡国之君谁是亡国之君。

因为韦宝很清楚崇祯是个啥玩意,所以韦宝不可能坚定的和这样的人站在一起。

朱由校对韦宝给出的答案还是不太满意,追问道:“韦爱卿,你别管朕高不高兴,你就说这三大殿该不该重建,是不是刻不容缓?大明到处缺钱,缺一两亿两纹银都不止,比起那么大的缺口,三大殿这八百万两算什么?”

韦宝暗忖,得了,你这是较上劲了,沉默了一嗅。

所有人都看着韦宝,每个人的心跳都很快,知道韦宝的答案至关重要,如果再触怒皇帝,肯定不得了。

“陛下,要是依着微臣看,三大殿工程的确应该暂缓!”韦宝一咬牙,说出了心里话。

韦宝敢这么说,主要已经吃准了朱由校的为人,朱由校脑子聪明,性格大度,只要你能说出道理,朱由校不会觉得面子上抹不开,不会记仇。

朱由校非常生气,但并没有再像刚才那样大吼大叫:“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