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象牙之地的霸主
洞庭羽重新回到了洞庭学院的校长位置。
不过,日常事务还是由文虎、文豹这两个副校长负责。
在《山雨欲来》的剧本里,洞庭羽发掘了新的通关手段。
他现在是越来越懒了,能不动则不动。
洞庭学院的日常活动,有文虎和文豹就够了。
大把的时间,不如拿来享受生活。
爬爬山、钓钓鱼、游游泳、赏赏花。
洞庭羽的日子过得很悠希
除了重要人物来访,洞庭羽基本上不需要为洞庭学院的事情费心。
这实在是轻松。
美中不足的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集到黄金残片。
据剧本任务介绍,黄金残片将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触发。
不要什么时候,就连什么是特定事件,洞庭羽也不知道。
但这并不妨碍他享受生活。
剧本,总会通关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如在一切还不明朗之前,好好度个架!
在洞庭羽度假的时候,孤独海流域展开了新一轮的革命行动。
这一次行动,以横断孤独和青龙的两支装备流兵团为首,五个与横断孤独结成联媚独立地区部队为辅,向毕升高原南部发起进攻。
毕升高原南部,有两条着名的河流。
思邈河、思勰河。
毕升高原,就数两河流域环境最好。
两河流域,坐落着流云帝国着名的象牙城。
传,在某个遥远的时期,远在流云帝国还没有诞生的岁月。
两河流域,还不是一块统一的地区,而是由两百多个城邦组成的混战之地。
按照遗留下来的考古证据,人们推测出帘时的城邦位置图。
两百多个城邦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战争,是这里的常态。
一言不合就开打的事情非常普遍。
快意恩仇,在这里盛校
一之间,城邦易主并不媳。
实际上,当时的邦国就是以自身所属城池及周边地区为疆域。
一座城,就是一个国家。
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多强大,取决于它的城池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城池越大,可容纳的人口的就越多,可收敛的财富就越多,可以出动的兵力就越多,自身的城防也更为强大。
较大的城池,一般不容易陷落。
据推测,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城邦混战中,大城池的失守率几乎为零。
普遍的情况是,分布在两河流域的大城池控制自己周边的城池,与其他大城池控制下的城池进行作战。
这属于抱团作战。
抱团取暖,自古有之。
城池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大城池。
为什么不有血性一些,后来居上?
血性是有的,但有血性的人全部被杀光之后,就留下了许多聪明人。
既然打不过,就应该示弱。
这是两河流域战争进行到中期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大的城池,不再一味地征伐城池,而是寻求威慑征服。
换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
只要城池的领主愿意臣服,献上诚意,大城池就允许这些城池继续存在。
但要跟随大城池一起作战。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大城池的战法更为高级。
城池成了大城池的挡箭牌,急先锋。
而大城池,负责在更高层面获取收益。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大城池与城池之间的征服与反政府也愈演愈烈。
最着名的,就要数象牙之战。
何为象牙之战?
所谓象牙之战,就是发生在象牙之地的战争。
需要指出的是,象牙之战仅仅是个统称,并非特指某一场战役。
为什么这么?
因为在多城邦时代,两河流域的战争简直如吃饭喝水一样频繁。
有时候,人们起床,就展开一次激战,分出胜负之后,吃早餐。
早餐之后,继续征战。
有时候,人们连午休时间也没有,午饭甚至会推迟到晌午错才吃。
象牙之地的战争,比这种情况还要夸张。
曾发生过这样一次战役。
一个城邦的士兵刚刚打了一个胜仗,正在城里吃午饭,但是另一个城邦在这个时候攻了进来。
结果是搞笑的。
那个刚刚打了胜仗的城邦,因为吃午饭,而没有即使守城,所以城池陷落,邦国灭亡。
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
很多城邦都做出了应对之策。
以后,士兵们吃饭,都只能在城墙上吃,不允许擅离岗位!
一旦有人跑回家吃饭,就是重罪,甚至直接杀头。
这样的确有些残忍,但却很有效。
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吃午饭而亡国的事情。
就算敌人在午饭时分打过来,城墙上吃饭的士兵也能立即放下饭碗,拿起兵器迎担
有人形容那个时代,是一手端饭碗,一手拿兵器。
这种形容或许有些可笑,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是写照。
因为邦国太,一旦士兵们都回家吃饭了,城池基本上就是形同虚设。
象牙之地的邦国,就要面临这种棘手的情况。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叫象牙之地,而不是狼牙之地,狗牙之地,虎牙之地?
是因为那里有象牙吗?
是的。
象牙之地有象牙,还很多。
准确地,象牙之地,有大象,很多大象。
这是一种奇观。
据考证,当时的两河流域,大概有超过十万头大象。
而象牙之地,就聚集超过五万头大象!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每一亩土地上,就至少有一头大象,在象牙之地。
如此密集的象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