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全自动刷分

多加两根控制线就行。

但程序的升级,就没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就会发生读写冲突。

江寒调试了好一会儿,才终于让程序正确地运行了起来。

程序中控制小车巡线的部分,有很多现成的算法。

基本思想都差不多。

在小车左边和右边,各安装一个灰度传感器,行驶过程中,轮流检测传感器的取值。

一旦发现偏离,就及时调整电机的运转状态,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

这样,小车经常会走出一条“s”型轨迹,或者z型轨迹来。

江寒当然不会这样做了,他开动脑筋,设计了一套比较先进的巡线算法。

虽然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好用,至少小车跑起来,不会经常扭来扭去。

最后,江寒又在地面上刷出了两条平行的黑色轨迹,又在两条轨迹之间,打上许多格子,就像铁道上的枕木一样。

这样拥有灰度传感器的小车,就基本上没有迷路的可能了。

然而,光这样就够了吗?

江寒思考了一下,又在菜单栏那里,安置了一块黑白相间的格子板。

并在石膏手的“手指”处,安装了第三个灰度传感器。

这样一来,当机器人触摸操作菜单时,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参考坐标。

当然,在没有机器视觉的情况下,想要判断触摸操作成功与否,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限于硬件设备的落后,江寒也找不到什么靠谱的办法。

最后,他只好在程序中强化了一下电动车的控制,力争让其行驶得更加平稳,同时,还在运动路径计算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让操作变得更加精准。

各种手段运用到极致,再加上虚拟空间中的理想化条件,江寒总算将机器人的连续无障碍工作时间,延长到了100小时以上。

这已经可以接受了,大不了每天抽点时间,人工调整个两、三次就行了。

江寒让机器人自动运行起来。

随着一台台“雨菲一型”cpu被构建、回收,他的学以致用积分,也缓慢地增长了起来。

随后他就开始策划下一项工程。

他现在最希望拥有的,真正的wifi信号接收器,也就是无线网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