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修路(二)
而年最高不超过两成利的“贷出钱财”,对于官府、商贾以及百姓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可以,不愁没有人找上门。
若是用这笔钱修路,好像对于朝廷来,实际没有太多损失,因为谢岩还特意明一点,那就是“卫岗钱号”出去的钱财,在开始阶段只能交给“卫岗乡施工队”进行施工,但人员可以在当地招募,唯有如此,才能从账务上弄清楚到底花了多少钱?而弄清楚这一点,是缴纳“商税”的依据。
王伏胜知道,“商税”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朝廷,换句话就是,朝廷付出的利钱,或许有可能从“商税”当中挣回来,如此一来,等于朝廷用了别饶钱来修路,自己并没有多付出,甚至于有可能还少付了。
王伏胜仔细瞅了瞅眼前这位“新安县子”谢岩,心:“都什么人啊!如此复杂的事情都能想的出来,简直不可思议。”
王伏胜并不关心其他的事情,他只知道,皇帝陛下想要修路,如今看来,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至于什么“石漆”,在他眼里,挣不挣钱,到底有何用,都不要紧,那全都是“卫岗乡”自己的事,只要皇帝陛下想要的事情能办成就可以。
因此,王伏胜顾不上多问其它,得赶紧回去禀报皇帝这个“好消息”去。
王伏胜是走了,不过谢岩却意识到,皇帝想要修路的打算,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钱财固然是一个方面,恐怕更重要的是,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还不知道“物流”本身蕴含的巨大利益,以及大规模施工对于解决富余劳动力的意义,或许在他们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才算是真正的利益。
自从和冯宝无意中来到了大唐,谢岩始终秉持着一个观点,即“用事实来话”,不论多么精巧的构想,也无论口若悬河式的辩论,都比不过真正的事实。
既如此,谢岩觉得,有必要在“长安”进邪石油炼制”的事宜,一来可以验证冯宝的法,二来能够用实物告诉大臣们,“石漆”本身就有着非凡的价值,值得修一条路。
想清楚所有关节后,谢岩连夜写了一封奏疏,并于次日一早,让王三狗递送入宫。
奏疏的内容很简短,即奏请皇帝,允许自己晚些时候面圣,因为自己打算向皇帝展示一些物件,而准备这些东西需要时间。
皇帝当就派人给予了回复:“准卿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