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
也将江南的移民政策改回了朱由检时期的自主政策。
身处江南的朱慈烺将政策改回时,江南百姓欢欣鼓舞的情况写给了朱慈燃。
朱慈燃看后沉默不语,随即下令蠲免江南三省农业税一年,同时在《大明报》亲自写信向江南百姓赔罪。
同时,作为皇帝的朱由校也受到儿子的牵连,不得已下了罪己诏。
朱慈燃成功用实践知道了自家叔父的政策才是最正确的,可是他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三年的时间和一年的江南农业税,以及皇帝的罪己诏……
如果朱慈燃不是监国太子,这份代价已经足够断送一批高官的政治生涯。
经此一事,朱慈燃也在对各种政策更改上变得更为谨慎,不再对朱由检时期的政策做出更改,而是以打击贪腐,整顿吏治来维护政策。
这样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民间的百姓很快忘记了朱慈燃之前所做的错事,反而再度歌颂起了他和皇帝。
这样的表现,也被常常周游天下的朱慈烺所记载,以家书的方式,每周送给朱慈燃。
在这样的局势下,天启三十三年平稳渡过,而世界各国的局势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里,在大明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中,世界各国都经历了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
英国克伦威尔联合威尔士地区的工人和农民,艰难的抵抗着查理一世的王军。
期间苏格兰再度叛乱,查理一世面对两面作战的局面苦不堪言。
恰好大明、齐国以天灾为借口,减少了对英国的支持,流入伦敦港的货物量从每年的十二万吨降低到七千吨。
这样的变化使得英国国内的物价飞涨,居民苦不堪言,民间反战态度愈发高涨。
为了避免国内爆发叛乱,致使国家陷入三面作战,查理一世不得不降低了战争的频率。
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局势也变化无常。
大明减少了对西班牙的支持,物价开始缓缓增长,而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荷兰、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的民间厌战声音也越来越大,两方阵营的战事也从天启三十一年开始陷入了漫长的对峙。
到天启三十二年时,在斐迪南三世的牵头号召下,无法继续作战的各国终于决定议和。
对于欧洲的议和,大明和齐国有意阻止,但如果想要阻止战争,除非它们能拿出足够的物资来平稳各国物价,并让各国获利。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和齐国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因此,在天启三十二年十月,大明派出礼部侍郎阎应元,齐国派出礼部侍郎张家玉参加议和,同时准备与各国签订贸易合约来维持大明在欧洲市场的利益。
天启三十三年五月,张家玉与阎应元抵达维也纳。
经过五个月的相互博弈和扯皮,欧洲各国在十月初七签订《维也纳和约》,同时大明和齐国也与各国签订了《维也纳贸易合约》。
至此,为期三十五年的宗教战争宣布结束。
对于世界来说,这场战争影响到了大明天启朝前十年的经济,导致了大明白银短缺。
至于后面的二十几年,这场战争给予了大明和齐国以较小成本获得各国还在殖民地的机会。
对于欧洲来说“三十五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不过由于大明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帝国并没有在战争中被压制,因此相历史上的《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麾下的许多附属国家依旧是其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的改变,让后世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的近代国际关系消失。
与其一起消失的,还有欧洲的国际社会关系和欧洲国际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国际社会关系和国际法。
在《维也纳贸易合约》中,大明提出了以《大明律》为主体,添加各国部分法律来形成世界上第一部《国际法》。
不管是贸易、外交、战争,还是个人犯罪,这些都将被记入国际法中,进一步促进各国的贸易和外交、战争规则。
这个提议由齐国礼部侍郎张家玉提出,大明礼部侍郎阎应元表示认可。
或许是为了获得与大明贸易资格和银行贷款来恢复战后建设,各国纷纷认可了这个提议,但对于《国际法》的内容,需要各国派出相对于的法律官员共同制定。
简单来说,大明在这场战争中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相比较大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三十五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在战后,其麾下邦国大约被消灭了70%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
尽管德意志民族没有像历史一样分裂,但他们的人口要比历史上下降更多。
根据齐国礼部侍郎张家玉在和约签订半年间的走动,他在自己的手札中写下了“户籍减半,乡野无男儿”的记载。
比较张家玉,大明礼部侍郎阎应元则是记载的更为详细。
阎应元在南昆仑监察使司任职十五年的时间,因此学习过欧洲各国语言。
加上各国贵族麾下的船队都受过他的恩惠,因此他的在欧洲的人脉关系十分不错。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很快获得了参战国才拥有的情报。
“三十五年战争”中,新教联盟损失了大约十七万军队,天主教联盟则是损失了大约三十五万军队。
除此之外,在战争期间,日耳曼地区的百姓一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在死去,这使得德国的人口在以飞快的速度下降。
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对阎应元的描述,在战争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口数目大约是在一千六百万到两千万之间。
可是在战后,该国人口已经不足一千万了,可见战争对其的摧残。
人口的骤降让神圣罗马帝国的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手工业几乎被完全摧毁,财政收入恐怕不如战前的二分之一。
至于其它各国也遭遇了较为沉重的打击,西班牙帝国丢失海外和葡萄牙、荷兰等地殖民地先不提,其国内人口也从战前的一千万左右跌落至八百万。
不仅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