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买粮
听在下的条件再拒绝不迟?”
李过这才颜色稍缓,道:“说来听听吧?”
杨鑫思索片刻,道:“将军虽然手握粮食,但在下进城,见百姓穿着破衣,多有赤脚,若在下没猜错的话,因为今年湖广的粮食丰收,而大顺又不允许卖到外面,湖广的粮价可能会大大低于往年,百姓手中虽然不缺粮,但缺银子。”
李过显得不耐烦,道:“那又如何?相比前些年,饿死那么多人,如今大顺治下,百姓粮食充足,无人饿死,人人感恩大顺天威,军民一心,区区赤脚,又何足惧哉?”
杨鑫却胸有成竹,道:“百姓能吃饱自然就满足了,赤脚不赤脚不影响根本,不过如今大顺数十万大军在潼关与大清血战,军费开支何其恐怖,大军不是光吃饱就能做战的,武器铠甲,火枪火炮,都需要银子,难道将军不为闯王考虑过国库的压力么?”
李过呵呵冷笑,道:“不要危言耸听,本将军虽然年轻,也知道把粮食卖给敌人,又能卖多少银子,远不及资敌的损失,这么不划算的生意,本将军没有兴趣,兴王如果没有别的条件可谈,本将军就要送客了!”
说着,不耐烦的站了起来。
杨鑫惊的满头冷汗,这笔粮食他势在必得,绝不能就此放弃,于是连忙道:“那如果本王愿意向大顺提供五百万两银子的贷款呢,加上卖粮食的银子,将军是否心动?”
李过一愣,绝没想到如今的大兴居然能如此有钱,开口就是五百万两,大顺军虽然在京城抢了不少银子,也有近两千万,但正如杨鑫所说,养百万大军开销之大,不可想象,大兴如此财力,如今养的军队也才三万余人。
李过思索片刻,道:“兴王稍等,待本将军进后堂跟部下商议片刻,再回复兴王。”
杨鑫点头,李过匆匆而去。
一旁的范雨萱揪了揪杨鑫的衣服,小声的道:“你疯了?钱都没赚到,先投进去五百万,这些可都是流寇,你还想着有借有还不成?”
杨鑫呵呵笑道:“放心,我拿大兴钱庄的私人存银出来放贷,不会动用我们的本银,现在大兴钱庄存银太多,总要贷出的,不然本王每年都要白付利息给他们。”
范雨萱这才松了口气,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替你担心。”
杨鑫摆摆手,道:“不必担心,李自成以前是流寇,自然不讲信用,但现在已经是皇帝了,而且在湖广苦心经营,已不是流寇作风,本王相信李自成不会赖账不还。”
三人在书房等了许久,李过才回来。
“让兴王久等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原则上同意,不过只能卖给你们十万石,价格可以目前的市场价,六两银子一石,不过大顺要求贷款增加到八百万两,不知道兴王觉得如何?”
果然,让杨鑫猜中了,大顺现在不缺粮食,但很缺银子,不过这粮食的总量确实有点少,只有区区十万石,买下来才六十万两,要知道当年范家在京城的残粮就高达七万石,就算十万大军出征,随时也得带个二三十万石的粮食吧。
范雨萱已经听的直翻白眼,这大顺的条件也太狠了,卖六十万两的粮食,就要借八百万,简直把杨鑫当作了冤大头,她觉得杨鑫肯定不会答应。
“好,成交!”
杨鑫毫不犹豫的回答:“不过本王有个附加条件,半年内大顺不得向大明大规模出售粮食,向大明所卖粮粮食同样不能超过十万石!”
李过大喜,没想到杨鑫这么苛刻的条件也能接受,自己白得一件大功,闯王面前自己加分不少。
“没问题,对于大明,我们一粒米都不会卖给他们,更别说十万石了,兴王尽可放心,大顺最近正在严查粮食走私,就算是民间,也不会有大量的粮食流到大明。”
杨鑫点点头,道:“如此就最好了,还请李将军备好协议,明天我们就正式签约。”
李过觉得幸福来的太突然,早已经没有了之前对杨鑫的敌视,还命亲兵将杨鑫众人安排到城中最豪华的客栈,黄鹤楼客栈,以示尊重。
杨鑫走后,书房后面的内室走出来一人,羽冠纶井,面容白皙,拿着一把羽扇,凝神看着门口杨鑫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语。
“军师,这兴王是不是脑子有毛病,这么苛刻的条件也答应?”
李过对着来人兴奋的道。
那人呵呵笑道:“我本想试探他一下,没想到他还真同意了,将军不可大意,这人不简单,就连本军师也看不透他的用意,区区十万石粮食,根本不足以影响战局,反正我们是赚了,就不管那么多了!”
李过连忙点头,道:“这是笔意外之财,本将军马上派人向叔父汇报,最近他老人正愁军费的事情呢,军师要开工坊制作火枪火炮,开支也不小,这么大笔钱正当其用。”
那人点点头,道:“正是如此,我们接下来研究一下,能不能从澳门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一批大炮作为我们火炮作坊研究的样品。”
……
从李过府上出来,范雨萱一路都在埋怨杨鑫。
“你是不是傻?哪里有你这样做生意的,这回可亏大了。”
范雨萱嘀嘀咕咕的道:“再说了,区区十万石粮食,如何能搅动南京城的粮价,接下来只能靠陈大娘在江西的收获了!”
杨鑫不以为意,呵呵笑道:“你哪那么多话?来了武昌,还是先去尝尝武昌鱼吧,放松,本王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众人来到客栈街道最豪华的酒楼,进门一看,里面的风格大变,外面异常热闹,已经有繁华的迹象,这酒楼生意却不怎么好,只稀稀落落的坐了几个客人,最关键的,穿着都很普通,绝没有其他地方看到的有钱人去的地方都是穿着华服的权贵。
中间还搭了个台子,一名四十多岁的女子穿着朴素的裙子,在咿呀咿呀唱着,一名青衣老者拿着一把二胡在伴奏。
范雨萱看得哈哈大笑,道:“难怪生意这么差,戏子都这么老,哪里能招揽客人。”
吃饭的几人却听得津津有味,无一人喧哗,扭头看到这么人进来,都眉头一皱,然后理也不理,继续听唱。
杨鑫仔细一听,这女子长得普通,年纪又大,唱得却不差,也听不懂是什么戏曲,很有民族风情。
白了一眼范雨萱,小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