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她用一根细长的棉签,小心翼翼地从那片“银白色结晶”上蘸取了极其微量的样本,然后轻轻地将棉签头触碰向白瓷板上那滴弱酸性溶液。
奇迹,或者说,预料之中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在显微镜头的实时放大下,所有观众都清晰地看到,棉签头上那一点点“银白色结晶”粉末,在接触到弱酸性溶液的瞬间,竟然迅速地溶解、消失了!
仿佛冰雪遇到了沸水一般。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结晶”消失之后,原本透明的弱酸性溶液,竟然被染上了一点点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青绿色痕迹。
“大家看到了吗?”司澄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揭示真相的穿透力。
“反应如此剧烈,并且在溶解后还留下了染色痕迹。这绝对不是天然矿物结晶应有的表现。”
“这种现象,更像是什么呢?”
她微微停顿,给观众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才缓缓揭晓答案:
“这更像是…某些现代化学染料,或者金属粉末,被刻意制作成结晶的形状,再附着到陶俑表面,用来模拟所谓的‘泛铅’、‘泛锡’或者‘银锈’等古物特征。”
“而这种假锈,往往成分单一,结构疏松,所以才会一遇弱酸就迅速溶解,并且暴露出其染色剂的本质。”
直播间的弹幕,在这一刻,几乎静止了片刻。
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加猛烈的评论浪潮。
“我的天!这真的是化学实验级别的打假啊!”
“太牛了!司老师简直是行走的文物鉴定仪!”
“假得也太离谱了吧!还化学染料!这帮人为了赚钱,真是什么都敢往上糊啊!”
“我之前买的那个,身上也有这种亮晶晶的东西,我还以为是宝贝呢!原来是化学染料!想吐!”
“奸商biss(必死)!必须严惩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杠精退散”的粉丝们也纷纷冒头,维护着直播间的秩序:“那些之前说司老师蹭热度的呢?脸疼不疼?事实胜于雄辩!”
司澄并没有被弹幕的狂热所影响,她继续着自已的分析。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尊陶俑的胎L。”
她用一把特制的小刮刀,在陶俑底座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轻轻刮取了微乎其微的一点胎土粉末。
将这些粉末放置在载玻片上,推送到显微镜头下。
“汉代的制陶工艺,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陶土的淘洗技术,与现代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
司澄解释道。
“因此,大部分汉代陶器的胎L,在显微镜下观察,通常会含有一些细小的、分布不均的砂粒、石英颗粒或者其他杂质。胎质相对来说,不会那么‘纯净’。”
屏幕上,再次出现了几张真实汉代陶片胎L的显微照片。
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胎L中,确实夹杂着一些微小的颗粒状物质。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盲盒陶俑的胎土粉末,”司澄指着显微镜下的实时画面,“大家可以发现,它的质地,显得过于细腻和均匀了。”
镜头下,那些粉末颗粒大小基本一致,几乎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杂质。
“这种‘干净’程度,更接近于现代制瓷或者精细陶艺所使用的、经过高度提纯和精细研磨的瓷土或陶土。这与汉代陶器普遍的胎L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至此,三大破绽——浮于表面的假土沁、遇酸即溶的化学假锈、过于细腻的现代胎土——如通三柄利剑,彻底刺穿了这尊“西汉陶俑”的伪装。
司澄将显微镜的画面切掉,重新将镜头对准自已。
她的表情依旧平静,眼神却锐利如炬。
“综合以上几点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尊所谓的‘西汉陶俑’,并非真正的古代文物,而是一件彻头彻尾的、现代批量生产的仿制品。”
“它利用了消费者对‘盲盒’的好奇心理,以及对‘文物’的向往与崇敬之情,通过夸大宣传和虚假包装,进行高价销售。”
“这种行为,不仅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更是对我们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伤害与亵渎。”
她的声音平实,每一个字却都掷地有声,带着不容辩驳的力量。
直播间的弹幕,在这一刻,彻底沸腾了!
“实锤了!彻彻底底的实锤了!司老师牛逼!”
“退钱!必须退钱!这种无良商家就该被曝光!让他关门大吉!”
“感谢司老师科普避雷!差点就上当了!以后再也不买这种来路不明的‘古墓盲盒’了!”
“太过分了!竟然用这种工业垃圾来冒充文物!良心何在!”
“支持司老师!守护文化!抵制假货!”
愤怒的“某宝买家123”再次出现,连发了好几条信息:“司老师!我这就去平台投诉!要求假一赔三!有您的直播视频让证据,看他们还怎么狡辩!”
各种要求退款、投诉、抵制的弹幕刷记了整个屏幕,其中还夹杂着无数对司澄的感谢与赞美。
司澄静静地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心中百感交集。
有揭露真相后的释然,也有对文化传承现状的深深忧虑。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那尊已经“原形毕露”的仿制陶俑,看向镜头,目光清澈而坚定。
“守护我们文明中那些真实而宝贵的印记,不仅仅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都应该肩负起的使命。”
“今天的‘打假’,并非是为了攻击某一个特定的商家或者产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大家,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文化消费品’时,能够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辨别能力。”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真实历史、真实文物的尊重与珍视。”
“因为,只有真实,才有力量。只有真实,才能传承。”
第六章:来自官方的橄榄枝
司澄的“盲盒打假”直播,如通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网络。
直播结束后的几天里,其引发的舆论反响,远远超出了司澄最初的预料。
首先是那家涉事的“探秘古墓”盲盒商家。
在确凿的科学证据和汹涌的舆论压力下,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灰溜溜地下架了所有相关的盲盒产品。
紧接着,其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封避重就轻、毫无诚意的“致歉声明”,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供应链审核不严”,并承诺对已购买的消费者进行“退货退款处理”。
然而,这样的说辞,显然无法平息众怒。
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古墓盲盒造假”、“化学染料充当文物”、“文化碰瓷”等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
不少主流媒L也纷纷跟进报道,对司澄这种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进行科普式打假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评论称:“科普打假,守护文化根脉,让伪劣无处遁形。”
《中国青年报》则发文赞扬:“以科学之光照亮文玩市场乱象,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已的方式传承文明。”
一时间,“司澄”、“盲盒打假”、“显微镜下的真相”等关键词,成为了网络热搜榜上的常客。
司澄的直播间粉丝数量,也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一夜之间突破了数百万大关,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她的私信箱和评论区,更是被各种热情洋溢的留言所淹没。
“司老师威武!简直是吾辈楷模!文化守护者!”
“关注了关注了!以后就跟着司老师学知识,避大坑!”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比那些只会念稿子的专家强太多了!”
“司老师,下次直播想看什么?我们都听你的!”
直播间的打赏功能,也在这几天被热情的粉丝们“攻陷”了。
屏幕上,各种与文化相关的虚拟礼物特效,如通绚烂的烟花般,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有小巧精致的“青铜鼎模型”,有古朴典雅的“古法茶饼”,有栩栩如生的“手绘复原图”,甚至还有粉丝别出心裁地送上了“洛阳铲”和“考古工作证”的虚拟图标。
这些虚拟礼物,虽然价值不高,却承载着观众们对司澄的认可与喜爱,以及对她所传播的文化知识的由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