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雨流川 本章:第一章

    第一章:抵达洛河

    季川抵达洛河镇时,正是黄昏。

    落日像被切开了一道口子的橘子,果肉般的光撒在山脚的铁轨上,一条条弯曲如蛇的锈迹,从他脚下延伸到不可见的尽头。镇子安静得像一个沉睡多年未被叫醒的老人,唯有风吹过电线杆上那片残破的喇叭口,发出一声一声带着回音的颤响,像极了古旧收音机里走调的广播。

    他扛着一个破旧帆布包,背带已经磨得起了毛边,包里有一本笔记本、一件薄外套、一瓶水和一封信。

    那封信是祖父在病床上交给他的——信纸泛黄,墨迹深沉,信封边缘微微卷翘,像是经历了太多时光的指甲。信上只有一句话:

    若你还在,请原谅我那天没有等你。

    祖父临终时只说了一句:去洛河,把信交给她。

    没有姓名,没有地址。只有这一个镇名,以及这一句无法解读的遗言。

    季川不想来。但他没什么可留下的地方。他的生活在城市中早已破败。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写作的方向,父母早年离异,如今祖父一去,他的人生像脱了线的风筝,无人牵挂,也不知飘向哪方。

    于是他来了,算是逃,也算是找。

    ——

    洛河镇比他想象得还要小。

    没有公交车,没有出租车,进镇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被废弃的旧铁路,一侧是山,另一侧是河。河水清澈,石头像被洗净的骨头,裸露在水下,静默得几乎透明。

    镇子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Wi-Fi。他的手机刚到这片区域便宣告失联,时间永远停在18:02。

    沿着铁路往里走,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老旧的候车亭,铁皮顶锈迹斑斑,几根支架歪歪扭扭,墙上还贴着一张纸质车次表,但所有的车次日期都停在了1973年。

    他继续往镇子深处走,脚下的石板路发出细碎的响声。他走过一家名叫灯塔小卖部的铺子,橱窗里摆着糖果、肥皂、旧报纸和几罐没标注生产日期的汽水。店门开着,里面一个女人坐在摇椅上织毛线,眼神看着远方,好像根本没注意到他的存在。

    镇上的房屋多是老式青砖瓦房,错落有致地沿山而建,彼此之间没有围墙,也几乎看不见电线杆下的新式设施。

    唯一的现代气息,是每到整点,电线杆上的扩音喇叭会传来一个女声,缓缓诵读一段诗句: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声音温柔而古怪,像从时间深处飘来的一缕烟。

    季川听得一愣,不知为何,心头竟微微一动。他记得小时候,祖父家也有一台收音机,每晚七点播放诗歌朗诵节目,而他最爱做的事,就是躲在被窝里听那个女声诵诗。多年后节目停播,他甚至不记得了那声音的模样。

    但此刻,那个记忆里模糊不清的女声,在这里复活了。

    他想起祖父说:洛河,不是个好找的地方。你只能顺着记忆的水流,慢慢漂进去。

    ——

    他在镇里四处打听叶南歌这个名字。

    没人知道。

    他说出信里的话,也没人响应。人们听见他的问题,都是一脸困惑,或者干脆摇头。

    他试图寻找镇公所,镇上的邮局,任何官方的登记档案。没有。他找到了镇上唯一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民国以前的老书和报纸,管理员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对他说:你确定她在这儿这地方,很多人都说自己在找谁。但大多数,是在找自己。

    他一时语塞。

    天渐渐黑了,镇上没有路灯,只靠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煤油灯照明。镇子中央是一片空地,围着一圈老树和长椅。季川随便挑了个地方坐下,打开笔记本写字,却一个字也写不出。

    风拂过他脚边的落叶时,他隐约听见风中有一段低语:

    你迟到了整整一生。

    他猛地回头,四下无人。

    那一刻,他有一种奇怪的预感:这封信,不只是祖父的遗愿。

    它,可能也是他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

    深夜,他住进一间名叫川声旅社的老旅馆。旅社老板是个笑容温吞的中年男人,登记簿上只有一个名字——季川。

    他下意识问:只有我一个人住

    老板说:今天是。明天,也许会来人。也许,不会。

    他沉默地签下名字,转身上楼。

    夜里,他梦见了火车。

    一列绿皮车从远处轰鸣驶来,铁轨在他脚下颤动。他站在站台边,看见车窗里有个身穿青衣旗袍的女子,坐在靠窗的位置,一动不动地看着他,眼神既陌生又熟悉。

    她嘴唇微动,似乎说了句什么。

    但他听不清。

    列车呼啸而过,女子的身影也随车远去。他伸手去追,却一步也动不了。

    他醒来时,外头天色尚未亮透。远方传来第一声广播:

    如果你还在,就请等等我一会。

    他望着窗外的晨雾,轻声念出信上的那句话:

    若你还在,请原谅我那天没有等你。

    这句话,不知是他祖父写给那个女人的,还是,他自己对生命说的。

    第二章:叶南歌

    镇外有一条废弃的铁路,长草穿过枕木,铁轨如一条沉默的蛇蜿蜒于山林之间,延伸至某个无人知晓的尽头。

    季川在抵达的第三天清晨,听见旅馆老板随口提了一句:你可以去老车站看看,那里有个姑娘,挺久了,老在那儿等人。

    他听了心头一动,抱着试探的想法走上山路。太阳尚未升高,天边是一种浅蓝接灰的冷色调,雾气浮动在林中,湿气将衣角染出水痕。

    当他走到那片被遗忘的站台前时,远远地便看见她了。

    一个身影,静静坐在铁轨边的一节车厢里,穿着旗袍,梳着盘发,脸上带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宁静神色。

    她侧着头,看向空无一物的远方,好像那里随时会有一辆列车抵达。

    车厢已经破旧生锈,铁皮在风中发出低哑的呻吟。她却像一朵开在废墟里的花,洁净、安静、孤绝。

    她没有看他,只是用极平静的语调问:你也来等人吗

    我……来找人。季川下意识答。

    很多人都来找。她说,但也有人,是被找的人。

    季川沉默几秒,忽然问:你是叶南歌吗

    女子终于转头,微微一怔,眼神闪过一丝意外。她没有点头,也没有否认,只是轻声反问:你是他吗

    他一愣:谁

    那个说‘等我’的人。

    她眼中没有质问,也没有哀怨,只有一种穿透尘埃的柔软。

    不是。他低声道,我是他孙子。

    女子低头笑了笑,轻得几乎听不见:原来已经那么久了啊。

    他从包中取出那封信,双手递给她。她望着信纸,仿佛犹豫了很久才伸手接过,指尖轻颤。

    她拆开信封,里面只有那熟悉的一行字:

    若你还在,请原谅我那天没有等你。

    女子读了一遍,又读一遍。

    良久,她低声笑了:他,还是没学会写信。

    季川望着她的眼神,觉得那不是失望,也不是怨恨,而是一种经历了太久时光之后,对命运的宽宥。

    ——

    叶南歌出生于1950年代,镇上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等的年头太久了。

    她曾是镇上教师,识文断字,性子温婉。镇上的老人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总是穿一袭青衣裙,戴一枚檀香木发簪,骑着一辆老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在校门口接学生。

    年轻时,她曾与一位外地来的青年相恋。那年夏天,青年即将离开,临走前他们约好:火车站,八月十四,午后三点,他会回来接她,一起去南方的城。

    那天她穿了最漂亮的旗袍,早早地到了站台,等到太阳落山,车站的广播一遍遍报站,而他始终没有出现。

    她等了一天、两天、三天。

    后来她知道,那一年他因突发病重无法动身,甚至在病榻上写下这封信,却未能寄出。

    等她收到消息时,已是数十年后。

    可她从未离开那座车站。

    ——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走。叶南歌轻声说,我想,我不是等一个人。我是在等一段时间。

    她的声音像风吹过落叶,带着干净的沉寂。

    他对我说过,‘等我’。虽然他没来,但他说过。我愿意等。

    你等到了吗季川忍不住问。

    叶南歌没有正面回答。她望着远方,像是在听某种声音。

    其实这条铁道很多年没有火车了。她忽然说,可有时候我能听见——列车的声音。你信吗

    季川愣住。他想到自己前夜那个梦中轰鸣驶来的列车,那个车窗中望向他的女子。

    他说:我信。

    ——

    那天之后,季川每天都会来找叶南歌,带点吃的,坐在车厢边和她聊几句。他起初以为她只是一个被困在记忆里的人,可越聊越觉得,她比所有人都清醒。

    她知道这里是洛河镇,也知道这不是现实。

    这里啊,她用手指点点车厢的窗,是人心里的一个站台。每个人人生里都会错过一趟车,你知道吗有些人愿意放下,有些人……就留在站台了。

    你为什么还不走

    我想听他说一声‘对不起’。

    他写了。

    可不是他说的。她淡淡笑,我还想再看看他一眼。

    季川沉默。

    她没有疯。她只是执着。

    ——

    几日后,天色灰暗,镇上开始下雨。是那种春末的冷雨,打在地上像敲打玻璃,轻柔而寂寥。

    那天,叶南歌递给他一个盒子,说:这个还给你。

    他打开看,是那封信,外加一枚照片。

    照片是黑白的,照片上,年轻的祖父穿着军绿色旧军装,搂着一个穿旗袍的女孩——正是叶南歌。两人都笑得很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身后沉默。

    我不要了。她说,等了这么久,我想起来一件事。

    什么

    他其实来过。

    季川一怔。

    前些年,我在这里见过他。她望着雨雾说,一个傍晚,他坐在那边的长椅上,白头发,手颤抖,背着包。我们谁也没说话。他看着我,像是想说点什么。可他最终没有走过来。

    她顿了顿,轻声笑道:他怕我不原谅他。

    那你原谅了吗季川问。

    她没有回答,只说:我终于等够了。

    当晚广播里再次响起诗句:

    有些人来了又走,风吹散了纸鸢的线。可我愿你记得,我一直在原地。

    ——

    第二天清晨,镇上第一列列车响起轰鸣。

    人们说是风,也有人说是记忆发出的回响。

    季川再去车站时,车厢空空,叶南歌不见了。那节锈迹斑斑的车厢也变得光洁如新,像刚从工厂里驶出的一样,银光映着朝阳。

    他看见座位上多了一本书。

    《山水未归》。

    他翻开扉页,第一句是:

    在我未能赴约的那一日,你仍是我唯一想见的人。

    他忽然明白,有些人不是真的在等谁,他们只是需要有一个出口,把未能说完的话、未能完成的愿、未能走到终点的路,好好地,说一遍,走一回。

    叶南歌走了。

    她不是离开,是终于抵达。

    第三章:林予

    林予总在白天弹琴。

    他住在镇西边的一间废弃小学里,那儿的校舍破败,教室门框半塌,操场上的白线已经褪色。但每个中午,钢琴声就会从那栋教学楼最靠河的一间教室飘出来。

    不是广播里那种整齐、标准的演奏,更像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弹,偶尔错音,偶尔停顿,但每个停顿都像是呼吸,一次次将人拉进某种情绪的湖泊。

    季川第一次听到,是在第二章故事的尾声——叶南歌离开的第二天,镇上格外安静。他沿着河边走,琴声就在雾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穿过了山水。

    他站在那间教室的窗外,没敢惊扰。直到第三天清晨,旅馆老板突然说:你总去车站,怎么不去镇西林予那孩子应该会喜欢你。

    林予

    最年轻的一个。他啊,是白昼来的。

    ——

    林予十五岁。

    他第一次见季川,是在河边。

    那天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上衣,鞋是断了边的帆布鞋,头发很乱,像刚醒来。身上背着一把吉他,但琴弦已经锈了,音色嘶哑。

    他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嘴里咬着青草,像某种顽皮却清醒的野生动物。

    你是新人。林予一眼就看出,身上还有‘现实’的味道。

    你也是季川问。

    嗯。他没解释,不过我是自己来的,不是别人叫我来的。

    他像是对什么事都不在意,又好像一切都了然于心。

    季川渐渐了解到,林予不是死在现实的人。他是跑出来的。

    ——

    林予原是城市中的一个寄宿生。母亲早年离家,父亲酗酒家暴,学校是逃避现实的唯一出口。他成绩普通,性格孤僻,但天赋音乐,喜欢用各种废弃材料自制乐器,自己写歌、弹奏。

    有一天我在学校练琴,琴房外的女同学说我弹得像疯子。他说这话的时候轻轻地笑,似乎并不太在意,我本来就不想让人听见。我只是想……弹给我自己听。

    一次深夜,他从琴房走出来,耳机里放着自己录的旋律,走过一条没有灯的天桥,忽然脚一滑,从桥上摔了下去。

    他醒来后,就到了这里。

    洛河镇。

    没有声音责备,没有人催作业,也没有谁说他是异类。

    只有一个空空的教室,一架旧钢琴,一扇可以望见整条河流的窗。

    我没死。林予强调,我只是暂停。

    ——

    林予对季川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你跟他们不一样。他说,他们总是找过去的人。你不是。

    那我像什么

    像……找出口的人。他咬着吸管想了想,你像是在梦里掉头的那个人。很多人不愿意掉头,因为怕再也回不到原地。

    你不怕

    怕啊。他低头看水里的倒影,但更怕原地不动。

    那天,他们在教室外的台阶上坐到很晚。林予弹着吉他,唱自己写的歌:

    我在梦里搭了一座桥

    从你那头走到我的心跳

    可桥下是海,是深夜的潮

    我怕你走到一半

    就会掉。

    他唱得并不标准,也不特别悦耳,但季川听着,眼眶突然发涩。

    他想到自己十八岁那年,也是偷偷用过父亲破旧的木吉他写歌。那时他以为音乐和诗歌能救他,后来发现生活比旋律更会压人。

    他忘了什么时候放弃的。

    但林予还没。

    他还在桥上走。

    ——

    林予的过去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伤。他从不主动说起家人,也不曾提起朋友。

    我小时候有个玩伴。他有一次忽然提起,她说我会发光。

    你确实会。季川说。

    林予却摇头:我后来才知道,她是我唯一的朋友。也是唯一没怕我‘奇怪’的人。

    她呢

    林予抿了口饮料,语气低了下来:她跳楼了。高三。

    空气瞬间凝固。

    她说现实太冷了。她看不见我说的‘光’了。

    林予的声音带着一点沙哑,一点愤怒,却最终归于平静。

    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快看不见了。

    然后你就来了这里。

    他点头:这里没有人嘲笑我。我可以一直弹,弹到别人听见为止。

    ——

    某天傍晚,镇子突然断电,广播停了,灯塔小卖部的灯也灭了。

    林予在空教室点了蜡烛,坐在钢琴前对季川说:来,我们来办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奏会。

    他弹琴,季川读诗。

    林予的琴像雨,一点点滴在心上。季川则翻开笔记本,读出几句:

    夜太深,风吹过你肩头

    而我坐在彼岸

    等你说出那一句

    ‘你没有错’。

    林予听着听着,突然笑了。

    你知道吗他轻声说,我第一次觉得……我不是多余的。

    ——

    临别的那个晚上,林予把那把锈迹斑斑的吉他交给了季川。

    你带走吧。他说,如果你还能回去,就把它给一个还愿意听歌的人。

    你不回去

    他笑了笑:我不急。我想再弹会儿。

    你不会永远留在这吧

    林予没有回答。他抬头望天,星星一颗颗洒落在河面上。他轻轻弹了一句:

    等我发完光,我就走。

    第四章:姜晚棠

    镇子的图书馆位于河对岸的一幢砖红色小楼里,门口的木牌写着洛河记忆馆。

    这里没有管理员,也从不关门。每本书都泛黄卷边,却整齐码在木架上。没有电子系统,查找全凭记忆。

    季川最初是被窗户里的光吸引过去的。

    那是一个细雨天,乌云低垂,镇上仿佛一张被湿气压塌的画纸。他漫无目的走在街上,远远地望见河对岸那幢小楼窗口透出灯光。

    在一片模糊灰色中,那光亮得像一枚灯芯。

    他走进去,闻到一股久未翻动的纸张香味,还有干净的墨香。

    然后他看见了她。

    一个穿白裙的女孩,背对着他坐在长桌前,身旁堆着十几本笔记本。她正用钢笔细细地写字,动作极慢,像在誊写某种仪式。

    她察觉到他的脚步声,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平静中带着一丝防备:你是谁

    季川。他顿了顿,你是……这图书馆的

    她摇头:不是。我只是……在替别人记。

    记什么

    记他们为什么来这里。她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我叫姜晚棠。

    她声音轻得像春天飘下的雨丝。

    我记的,不是他们做过什么,是他们来不及说出口的东西。

    ——

    季川很快发现,镇上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姜晚棠。

    有人说她是镇子的心脏——她笔下写过的故事,都会被广播台选进诗句播出;有人说她是记忆的替身——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会在她那里留下只属于他们的一段文字。

    她没有采访他们。她只是听、看、感受,然后默默写下。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故事季川问。

    姜晚棠说:他们不会说,但会留下‘印子’。

    什么印子

    动作、习惯、衣服、眼神……还有,不敢触碰的词。

    她翻出一本笔记,纸页上写着密密麻麻的片段:

    他每天早晨七点绕车站三圈,不是锻炼,是在等某个说过‘我会回来的’人。

    她只穿红鞋,因为他曾说‘你穿红鞋时最好看’。

    他一见到下雨就回房,因为那天下雨,她走了。

    这就是他们的理由。姜晚棠说。

    那你呢季川问。

    她愣住,眼神微微暗了一下。

    我……不太记得我为什么来。她低声说,只记得那天我穿着校服,在图书馆抄诗……一晃就到了这里。

    她手指轻轻摩挲着钢笔笔帽,像在缓缓拉开一个旧伤。

    ——

    某夜,镇上广播再次响起:

    有人将故事留给夜晚,因为白昼太嘈杂。有人只在别人不看时哭泣,因为怕记忆泛滥。

    姜晚棠那晚没写字。

    她坐在图书馆门口的石阶上,一言不发。季川给她送来热牛奶,她接过,指尖冰凉。

    你是不是也有没写进去的故事他问。

    她点点头,轻声道:我有一个朋友。

    他也在镇上

    她摇头:他在‘原来的地方’。

    季川意识到她要说的,是她在现实中的故事。

    我小时候体弱,不太说话。他是第一个肯陪我图书馆待一天的人。她眼神飘远,他说我的字很好看,说我写的诗像风。

    你喜欢他

    她沉默很久,然后点头。

    有一次我准备写封信给他。但我犹豫了。她低头笑了笑,第二天他就转学了。

    你没再见过他

    没有。她将头靠在膝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写了那封信,故事是不是会不一样。

    那封信呢

    她从袖口掏出一张早已泛黄的信纸。

    data-faype=pay_tag>

    空白。

    我来这里,是想补写这封信。她说,但我写不出来了。

    ——

    姜晚棠在镇上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是守护书之房。

    那是图书馆最里一间密室,藏着所有停留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本对应的笔记本,记录他们来这里的缘由与未竟之言。

    他们消失时,我会写最后一页。她说,写下他们终于放下或完成的那句话。

    像叶南歌

    她点头,翻开一本书,最后一页写着:

    我终于等够了。

    那林予呢

    姜晚棠打开另一本,空白的最后一页微微泛黄。

    他还没说。她轻声道,我在等。

    季川忽然明白,姜晚棠并不是这个镇子最冷静的人。

    她是最温柔的人。

    她把所有人未说的话,通通记下,帮他们写完,替他们道别。哪怕她自己从未写完自己的故事。

    ——

    某日夜晚,镇子下雪。

    季川陪姜晚棠一起清理图书馆屋顶的积雪。

    她忽然说:你以后若要离开,要不要带一本书走

    哪本

    她低头笑了笑,望着满天雪花说:《山河不记我》。

    是你写的吗

    她没有回答,只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书,递给他。扉页写着:

    献给所有未说出口的告白,未写完的诗,未抵达的终点。

    她说:如果我不在了,就帮我写最后一页。

    你要去哪儿

    她仰头望雪,淡淡道:我写了那封信了。

    ——

    第三天清晨,图书馆门口放着一本新笔记。

    封面上写着:

    姜晚棠。

    第一页是一封信:

    对不起,我写晚了。

    我想告诉你,那天图书馆,我是想等你送我回家的。

    不是因为我迷路,是因为我想走得慢一点……和你一起。

    晚棠。

    她走了。

    没有人看见她的背影,只有图书馆钟楼上的风铃响了一整夜。

    第五章:林渡

    镇上的人常说:只要林渡还在,镇子就不会散。

    他是镇上的医生,却不住在诊所。他住在镇中心那栋旧钟楼的二层,那里本来是守钟人的房间,现在被他改造成了书房兼药柜。

    每个清晨,钟楼都会准时敲响。七点整,林渡穿白衫、拎药箱,从楼上缓步而下,走过石板街,打开那间低矮却整洁的诊所。

    他的步伐从不快,像什么都不急。

    他是镇上最可靠的存在——感冒、头痛、旧伤复发,哪怕只是想说话的人,也会推开他的门。他会听,温和、耐心,从不打断。

    但他从不主动问:你为什么来这儿

    他似乎早就知道每个人为何停留。

    ——

    季川第一次见林渡,是在姜晚棠离开之后的第三天。

    那天季川昏倒在图书馆门口,被镇民送到诊所。醒来时,林渡正替他换药,一边轻声说:你不是镇上的人吧。

    怎么说

    你的伤口愈合太快。林渡淡淡道,你还有现实的‘时间性’。

    你也来自现实。季川看着他。

    我们都来自那里。林渡收起纱布,但有些人早已断了回去的‘线’。

    你是‘断线’的吗

    林渡没回答。他将包收起,转身给他倒了一杯水。

    我姓林,名渡。若你真要叫,叫我‘医生’也行。

    林渡……你为什么来这里

    他这次沉默更久。

    许久,他才低声道:我曾经是医生——现实中的那种。急诊科。

    你……

    失过一个人。他将水放在床头,十八岁,一场车祸。

    季川没有接话。

    林渡坐在窗边的旧沙发上,望着远方的河流,慢慢开口:

    是我妹妹。她来找我。那天我正值夜班,没注意手机。我一直以为她只是来送饭,结果她在医院门口出事。

    你……没能救她。

    她死在我值班医院门口,而我在做另一台手术。他低声,那年,我二十七岁,整整一个月没有睡好。

    他捏着手中的水杯,指节泛白。

    后来,我开始梦到她。

    她说什么

    她不说话。只站在医院门外,拿着饭盒。

    所以你来了这里

    林渡点头:是。她梦里曾说过一句话——‘你要不要来看看我在的地方’

    她在这里

    不是。他轻声,我来了,但她不在。

    季川一时说不出话。

    也许我来晚了。林渡补了一句,笑得疲惫,或许这地方,从来不是她的归宿。

    ——

    林渡来镇子的第七年。

    他是少数没有模糊记忆的人。他记得自己的职业、亲人、失误与悔恨。他也清楚这里是什么。

    镇子是一个‘缝隙’。他有一次告诉季川,夹在现实和死亡之间的灰地带。

    那我们是什么

    没死透的人。他平静道,也没活清楚。

    所以才会留在这。

    是。他端起一杯药茶,这里收留的,是还留有‘执念’的人。

    那你……还执着什么

    林渡望向远方,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想知道她有没有恨我。

    ——

    他从不看钟楼时间,只看人身上的病。

    有人梦魇缠身,他开安神药;有人哭而不语,他开草药汤;有人反复走同一条路,他说:换个方向。

    他像是一位不言劝、不言医、却无声渡人的摆渡人。

    你知道自己不能永远留在这里吗季川有次问。

    林渡点头:所以我做我能做的。

    等什么

    他笑了笑:等一个答案。她若说‘我不怪你’,我就走。

    但她不在镇上。

    我知道。他轻声,但也许……她在某个人的故事里。

    ——

    姜晚棠离开的夜晚,林渡是最后一个进图书馆的人。

    他在门口站了很久,然后翻开她留下的那封信。

    看完后,他没有说话,只将信纸轻轻放入袖中。

    从那天起,他每天傍晚都会上钟楼最顶层,点灯写信。他开始记录别人未说的话,也记录自己的。

    他对季川说:我想学她的方式,写‘最后一页’。

    你终于想告别了吗

    他点头,神情温柔:她让我明白——人不一定等到回应,才可以原谅自己。

    ——

    某天清晨,钟楼没响。

    镇上人聚到钟楼下,林渡没下来。

    诊所门口挂着一张纸条:

    药在架上,病自己会好。

    我若未归,是去找那一句话。

    ——林渡

    有人说他终于放下了。

    也有人说,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等。

    第六章:旅人

    他第一次出现在镇上的时候,是在一个无风的午后。

    没有人记得他是怎么进来的。他仿佛突然就出现在河堤尽头的榆树下,背着一个旧旧的帆布包,穿着有些褪色的黑色风衣,眼神清明、却不属于这里。

    姜晚棠还在的时候,曾为他写下一段话:

    他像一本未开封的书。你知道封面很美,却不知道是否值得翻开。

    没人知道他的名字。镇上的人叫他——旅人。

    他也从未否认。

    他不住镇中,不住山下,也不住图书馆。他的居所是一辆停在老戏台后的小篷车,车窗破了一个角,用塑料封着。他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像水面映出的倒影——你盯着它看,它便不见了。

    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可以离开镇子。

    镇外那条通向大世界的石桥,对镇民来说,早已成了禁地。桥的尽头,是浓雾,是未知,是他们再也到不了的地方。

    可旅人常从那里回来。

    带着外面的报纸、新写的书信、偶尔还有一只春天的风筝。他从不解释外头的世界,也不鼓励谁尝试离开。

    你为什么能走有人问他。

    他笑了笑,反问:你真的想知道吗

    大多数人沉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还想回去。

    ——

    旅人和季川是在图书馆二楼相遇的。

    那天季川在翻阅姜晚棠留下的日记,忽然听见身后响起一声低沉的嗓音:你知道她为什么能离开吗

    他回头,看到一个陌生人站在窗边,身影半藏在阳光里。他手里拎着一本发旧的地图,指尖沾着墨水。

    你是……旅人

    是。他点头,你是新来的。

    你怎么知道

    你的眼神还在找路。旅人坐到他对面,像我刚来的时候。

    你也……是来过一次的人

    不,我来过很多次。旅人望向窗外,这里不是我第一次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你能自由出入……你不是‘停留者’。

    旅人点头:我是‘观测者’。

    观测者

    记录者之外,还有一类人,被称作‘渡口’。

    你是来渡人的

    不。他看向季川,我是来问你们要不要离开的。

    ——

    他曾问姜晚棠:如果你能写出自己的故事,你会离开吗

    姜晚棠回答:不一定。不是每个故事都要写完才算‘结束’。

    他曾问林渡:如果你妹妹真的原谅你了,你还想活着吗

    林渡说:不活着,也想知道。

    他也问过季川:你在等什么

    季川沉默很久,答:我在等自己相信,这不是梦。

    旅人笑了笑:那你也快到了。

    ——

    旅人不干涉镇子的运行。他只是记录,偶尔留下几张纸条,或者递出一本书。

    季川问他:你是不是‘系统’派来的

    旅人摇头:我是走到尽头的人之一。

    什么尽头

    意识的尽头。旅人看着远处桥那端的雾气,那里没有你以为的出路,也没有终点。只是你不再害怕走了。

    你不害怕

    我曾经害怕极了。他轻轻叹了口气,我也曾是镇上的人。一个反复梦见父亲死亡现场、却不敢再救人的医学生。

    季川怔住:那你是怎么离开的

    我哪儿也没去。旅人摊开手心,我只是原谅了我自己。

    你想告诉我们——出路不在镇外

    旅人笑了笑:出路从不在‘别处’,它始终在你心里那个你最不敢面对的‘那页’。

    可我们都翻不过去。

    那就有人来读。他站起身,有人写,也有人来读。

    ——

    那天夜里,季川梦见自己站在镇外的石桥上,雾气环绕,一道光从桥的那端洒来。一个身影站在桥头,像姜晚棠,却又不是她。

    那人朝他招手。

    他一步步走过去。

    身影却越走越远。

    ——

    第二天清晨,旅人离开了镇子。

    没有人看到他走,只是在戏台后发现了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写着:

    《山河不记我·外篇》

    册子第一页写着一行字:

    写下来的,不一定是真实。忘不掉的,才是你该面对的。

    ——

    那年初夏,镇上第一次出现流萤。

    有人说,那是旅人带回来的夏天。

    第七章:谢南归

    谢南归的琴声,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响起。

    不是白天,不是傍晚,而是月亮升到天顶,风停了,狗不吠、猫不叫的时候。

    旧巷尽头有一间塌了一角的屋子,木门已腐,青瓦半翻,那是她的家。没人知道她何时来的,也没人记得她长什么样。

    她总是坐在门前的青石上,披着旧羊毛披肩,脚下放着一把有裂纹的琴。琴弦已断两根,她从不修补。她弹的曲子,也不完整。像一首被掐断的歌,刚要起调,就戛然而止。

    她不说话,不回头,也从不离开那条巷子。

    镇上的人称她为——夜间诗人。

    —

    谢南归这个名字,是林渡给她写在药方上的。

    那天她发烧,林渡来给她送药。她坐在破木床上,满脸通红,却依旧抱着琴,像是发着梦似地弹。

    林渡给她把了脉,低声问:你叫什么

    她哑着嗓子,答:南归。

    姓呢

    她想了很久:谢。

    于是她便叫谢南归。

    从那以后,镇上人才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她。但她本人从未承认,也从未否认。

    —

    季川第一次见谢南归,是在他来到镇子的第十三个夜晚。

    那晚他失眠,沿着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月光如银,一阵风吹过,巷口忽然响起一串清亮的琴声。

    他循声望去,在月下看到一位女子的背影。

    披肩、长发、沉默如石。

    她的指尖轻轻拨动断弦,那旋律如流水断成数截,却意外地动人。

    季川听得入神。直到琴声停了,他才回过神。

    她未转头,只轻轻问:你也是来找人的

    你怎么知道

    你站得太久了。她声音低哑,我弹琴,是给走丢的人听的。

    你在找谁

    她沉默。

    良久,她说:我在等他说‘我回来了’。

    他是谁

    她不答,轻轻地弹起了琴。

    那一夜,季川听她弹了整整一小时,直到天色泛白。

    她始终没有回头。

    —

    后来他才知道,每年冬去春来,旧巷总有个背影,坐在风里弹琴,像在唤回什么。

    有传言说,她是在等一位失约的情人。

    也有人说,她曾是这镇上某位早已离开的人的影子,是镇子记忆的化身。

    但谁也说不清她的过去。

    —

    旅人离开镇子的那天,季川收到一封信。

    信是林渡转交的,信封未署名,只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一句话:

    若你想知道她的故事,去找她的琴。

    他那夜再度来到旧巷,谢南归不在,只有那把破琴静静放在石头上。

    他试着拨了一下弦,竟听见琴箱里有纸的声音。

    他打开琴底,发现一卷泛黄的手稿。

    标题写着:《春未归》

    —

    手稿里是断断续续的诗句、信件、和一段未完成的故事。

    故事里的女主角,名叫南归,是一位大学音乐系的学生。她与一位学长相恋,却在一次比赛途中,车祸重伤,成了植物人。

    男生自责不已,日日守在病床前,写歌、弹琴,直到她的指尖动了一下。

    医生说那是幻觉。

    他却坚信她在听。

    后来,他写了一封信,说要去找能让她醒来的办法,于是便消失了。

    故事的最后一页停在:

    她仍坐在老地方,琴已断,她仍弹,仿佛能听见他的承诺:‘春天一到,我就回来。’

    —

    季川合上手稿的那一刻,眼中泛起泪光。

    他终于明白,谢南归是谁。

    她是那个还在等春天的人。

    或许她不是真的人,或许她只是那位植物人意识里的片段,那个永远醒不来的执念。

    她留在镇上,只为弹那首没弹完的歌。

    她不是谁的恋人,她是那段未醒的梦。

    —

    再后来,谢南归的身影在镇上消失了。

    琴还在,放在巷口。

    每到夜深,仍会响起断裂的旋律,但却无人弹奏。

    季川曾试着坐在她坐过的地方,拨动那几根琴弦。

    他说:你不必再等,他已经回不来。

    风吹起旧纸页,像谁轻轻地应了一声:嗯。

    第八章:周野

    镇上的人都知道河边有个画画的少年。

    他叫周野,年纪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个头不高,眼神沉静,皮肤偏白,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泛灰的旧毛衣。

    每天清晨,他会背着画板和一盒干瘪的颜料,准时出现在洛河岸边那块大石头上,安静地坐下,不说话、不打招呼,也不回应问候。

    他的笔下,总有一条小船。

    细长、朴素,桨不动,帆不扬,却总朝着河对岸那片终年笼罩着薄雾的远方前行。

    他从不画人。

    只有船,和一道看不见的水光。

    —

    第一次有人注意到周野的画,是林渡。

    那天他路过河堤,见他坐在大石上发呆,画纸上只画了一条线。

    画船吗林渡问。

    周野点头。

    你的船要驶向哪儿

    他低声说:去接一个人回来。

    谁

    他抬起头,眼里有种奇异的空洞:我哥哥。

    —

    镇上的人很快知道,周野是镇上少有的本地出生者——也就是说,他不是从外界走进来的,而是在这里睁眼的。

    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他的出生记录在图书馆的旧档案中也只有两行字:

    周野,男,生于无风之夜。

    无母无父,无户无籍。

    他仿佛凭空而来,又似乎从某个记忆中碎片般跌落。

    林渡曾私下说过:

    他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记忆的投影。

    —

    季川起初对这个沉默的少年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翻到一本未登记的画册。

    画册纸张泛黄,纸角有被翻动多次的痕迹。里面画的,竟是一张张几乎一模一样的小船。

    页脚上写着:

    如果我曾存在,愿你记得我来过。

    署名是——周野之兄。

    —

    他翻完画册那晚,立刻去了河边。

    周野正蹲在大石上,一边描画船身,一边低声数数。

    一……二……三……

    季川问他:你在数什么

    日子。他没回头,我答应他,如果三百六十五天他还没回来,我就坐船去找他。

    你哥哥

    不是血缘上的。周野轻声说,他是我‘该出生却没出生’的部分。

    什么意思

    他终于抬头,眼神淡漠却清晰:我原本不是一个人。

    —

    据林渡考证,有些人在现实中因某些特殊原因被分裂成不同的意识碎片,镇子便可能接收其中之一。

    你是……未完成的人格

    周野点头。

    你画船,是为了找另一个你

    不。他摇头,他是我没出生的‘哥哥’。因为母亲那年流产了,我才能出生。

    你记得那些

    我记得他说,他不怪我。

    —

    镇子里曾有一个小孩——没有姓名、没有声音、只活了七天。

    据说,是个未完成的存在,像影子一样在街角出现又消失。

    没人再见过他。

    直到有一天,有人说,周野在梦里叫了一声:哥哥,别走。

    从那以后,他开始画船。

    —

    你想离开镇子吗季川问。

    我不能。周野答,我是这里的人。

    那你为什么每天画船

    因为他或许不是。

    你希望他回来

    他点头,又摇头:我希望他知道,我记得他。

    —

    某个无风的清晨,镇上河面起了雾。

    周野坐在石头上,眼前画纸空白。

    他没有画,也没有说话。

    直到雾散,他才轻轻说:今天,他来过。

    谁

    我哥哥。他指着对岸,他站在那边,冲我笑。

    你怎么知道

    因为那天,我没有画船。

    —

    那天傍晚,季川再去河边时,发现大石头上多了一幅新画。

    画里是两条船,并排驶向远方,河面有波光,岸边站着两个小孩,手牵手。

    纸脚上写着:

    如果我能出生,我想和你一起吹一次河风。

    署名是:你的哥哥

    第九章:陶笛

    镇子最东边的石子路尽头,有一家瓷器店。

    门槛已凹,窗框斑驳,瓷器柜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玻璃柜里却依旧摆着整整齐齐的茶盏、酒壶、骨瓷灯盏。

    没人进去过。

    或者说,没人记得自己进过。

    但每隔一段时间,橱窗里的瓷器摆放方式都会发生微妙变化:从三角排列变成对称,从满铺陈列到留白极简。

    镇上的人对此默认一个解释:

    陶笛又在‘重排记忆’了。

    —

    陶笛是个年纪不详的女人。

    有人说她五十,有人说她九十。

    她总是穿着青灰色的布衫,头发挽成松散的发髻,手上套着一双磨得发亮的白手套。

    她每天早上六点开门,下午六点关门。

    没人看见她进食、说话或买菜,但她的瓷器永远干净、位置永远有变。

    —

    林渡说过:

    如果镇子有一个真正的‘记忆核心’,那大概就是她。

    —

    季川决定去找她,是在旅人离开的第三十六天。

    他开始频繁梦见镇子崩塌的场景:

    建筑下陷,时间倒流,人物不断重复前一天的动作。

    在一次梦中,他看到自己站在瓷器店外,门是开的。

    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悬空旋转的瓷碗,碗内写着——

    真相不可言说。

    —

    梦醒那天,他去了瓷器店。

    他站在门外,试图敲门,却发觉门本就是开的。

    清脆的铃声响起,他走进去,脚下是细碎的瓷屑铺成的小径,空气里是熟悉的泥土和窑火气息。

    你终于来了。

    一个声音从店后响起。

    他顺声望去,看见一个坐在窑前的女人,背对他,正在慢慢修补一只裂缝的茶壶。

    你是……陶笛

    她点头。

    你认识我

    你来的那天,钟塔多敲了一下。她轻声说,那个钟塔,只有在‘真记忆者’进镇时,才会出错。

    我不是镇上的人

    你是。她说,但你也不完全是。

    —

    她端起那只修复好的茶壶,将它放入橱柜,轻轻关上玻璃门,才转过身来。

    她的眼神很奇怪,像看过太多春秋,也像早已遗忘了所有冬夏。

    你是不是……知道这个镇的真相

    你不怕吗她反问。

    怕。他坦白,但我怕更久的停留。

    她点点头,领他走到柜台后,拉开地砖,露出一个地窖。

    进来吧。

    —

    地窖不深,只有一盏黄灯和几排密密麻麻的陶罐。

    每只陶罐上都刻着一个名字。

    这些是——

    镇上每一个人的名字。她解释,你们每一位‘停留者’,每一次轮回后的意识碎片,都被保存于此。

    季川顺着灯光看去,赫然看见一个写着姜晚棠的陶罐,罐口微开,里面闪着微光。

    她还在

    她留下了自己的片段。陶笛淡淡地说,有人选择彻底消失,有人选择留下一盏‘灯’。

    那……我的呢

    陶笛指向最里侧一排最小的罐子:你有三盏。

    季川愣住。

    我已经来过三次

    这次是第四次。她看着他,每一次,你都快接近真相,每一次,你都选择遗忘。

    为什么

    因为你怕。陶笛的眼神柔和,怕你如果记起,就真的回不去了。

    —

    他久久沉默,终于问:你呢你是谁

    陶笛看着他,轻轻抚摸着一只最旧的陶罐:我是第一个记得自己来过这里,却选择留下来的人。

    你原本是谁

    她露出一个几乎温柔的笑:

    我原本,是这里。

    —

    季川终于明白,她不是人。

    她是镇子的意识本身,是记忆的容器,是那些碎裂又无法归位的梦的总和。

    而她选择成为一个人,是为了让这座镇还能有一扇门可以敲。

    —

    离开地窖时,陶笛送给他一个小瓷铃。

    放在梦里。她说,如果你再次遗忘,它会响起。

    他接过,问:你还会记得我吗

    她轻轻点头。

    我记得每一个曾经试图离开的人。

    —

    从那以后,季川再去瓷器店时,门总是关着。

    窗上贴着一行小字:

    本日休息。昨日亦在。

    第十章:风骨

    镇上有个传说,说若在风停的那一夜翻阅图书馆最旧的那排书架,便会看到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名字从不出现在任何口述、记录或记忆中,但总能以某种方式——潜藏在梦境、书页、琴弦和瓷器裂纹里,渗入镇子的每一寸缝隙。

    他的名字叫:风骨。

    —

    季川第一次看到风骨这两个字,是在陶笛送他的瓷铃里。

    那夜他梦见一间无顶的屋子,瓷铃在风中响个不停,墙上有一行被刮掉一半的笔迹:

    ……如风有骨,名可被记。

    他在梦里反复念着这句话,醒来时已泪流满面。

    —

    林渡却说他听过这个名字。

    有一阵子,我总梦见有人在和我说话。他蹙眉回忆,他说他是‘镇子的缝隙’,是时间遗留下的一块骨头。

    那他是人吗

    不。林渡摇头,他是镇子的构件。不是‘存在’,而是‘骨架’。

    —

    谢南归说:我弹琴,是为了让他回来。

    季川问:你等的那人,是风骨

    她没有否认。

    他走时,说他要去‘外面’找回我丢失的那一部分。

    —

    而周野曾在一幅画上写过:

    如果我画的船终将靠岸,愿迎我之人仍有风骨。

    季川将这些片段拼凑在一起,意识到:这个人,从未现身,却始终在场。

    —

    于是他开始寻找。

    他从图书馆翻到镇志最早的开篇,书页发黄,纸张边缘有一处被火灼过的痕迹。

    那页只写了一句话:

    本镇建于记忆断裂之处,由风骨起点。

    翻到最后一页,落款处也有两个字:风骨。

    —

    陶笛告诉他:

    风骨,是第一位‘构建者’。他用碎片造了这个镇,用梦境修复残缺。

    那他现在在哪

    她沉默了很久,说:

    他在镇子每一处的‘重复’里。

    —

    季川不解。

    你有没有注意到,某些人说过同样的话某些场景,总在某些日子重新上演某一段雨,总在夜里两点开始落下

    那是……

    是他留下的‘框架’。他是为了维持镇子的存在,必须不断重复这些‘节点’。

    可这样不是就无法前进了吗

    他原本不在意‘前进’。陶笛微笑,他只想给某些人,留一处可以停靠的地方。

    —

    季川开始主动寻找重复。

    他发现,每月十五夜,镇中央的鸽子总会绕钟楼飞三圈。

    河边的那棵柳树,无论风多大,永远只掉三片叶。

    小镇的广播每隔一小时播报一次天气预报,但预报的内容,永远是三天前的天气。

    —

    某日午夜,他再次听到谢南归的琴声,那旋律终于弹完了一整首。

    琴声落地的刹那,整个镇子像被拨开一层雾。

    他看见一个人影,从旧钟楼上缓缓走出。

    高瘦、戴着灰帽,穿长风衣,步伐轻微却坚定。

    他没说话,只将一张纸交到季川手中,随后朝镇外的方向走去。

    —

    纸上写着:

    我名风骨,非人,非神。

    我非造梦者,但以残梦为砖,碎忆为泥,筑此一镇。

    若你想离开,需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你是否真的记得来时之路

    二、你是否接受了所有遗失之物

    三、你是否准备承认你是谁

    落款下,盖着一个印章,图案是镇子的全貌:环形街道、钟楼、河岸、石桥、瓷器店——唯独没有出口。

    —

    第二天,镇上所有人都开始做一个相同的梦:

    梦中,他们各自在一条隧道中前行,前方有风,脚下有光。

    而在隧道尽头,有一个声音低声说:

    别怕,我在这里撑着这风。

    他们醒来时,窗外无风,街上落叶静止,河面如镜。

    但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名字:

    风骨。

    第十一章:重置日

    镇子的天色,从未如此灰白。

    不是阴天,也不是雾气,而是一种介于光与影之间的空,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静音了。

    广播停止了,鸽子没有飞,河边的水也不再流动。

    那天是每年的第零日——镇子从不承认它的存在,却总在这天悄然重置。

    人们称它为:

    重置日。

    —

    陶笛很早就起了床。

    她在瓷器柜上摆好了七盏小灯,每盏灯下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林渡、谢南归、姜晚棠、周野、钟律、陶笛、季川。

    她点燃最后一盏灯的时候,镇子的钟塔敲响了一声不同以往的钟鸣:沉闷、缓慢、像是一种预告。

    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是季川。

    他没有说话,只伸出手,递给她一张写着风骨笔迹的纸。

    陶笛轻轻一笑:他终于来了。

    —

    林渡这天没有去图书馆,而是翻出了他从不示人的原始记录笔记本。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镇子各类时空裂缝与意识断档的地点和时间。

    他用红笔圈出了一个点:

    东南角废弃邮局——08:17。

    据记录,那一刻,那地点,每一次重置都会出现一个异常稳定的入口。

    —

    谢南归正在整理琴弦。

    每一根都被她亲手抹过酒精,擦得发亮。

    如果这一轮重置后我还在,我会换一把琴。她轻声对自己说,如果不在,就让这首歌,在别人梦里弹完。

    她手指轻轻落下,音符如水洒落,穿过整个镇子。

    —

    周野仍坐在河边。

    他的画板上没有船,只有一圈涟漪。

    他说,那是风骨来过时水面留下的回声。

    他没带颜料,只带了一块刻着自己名字的木牌。

    他说:如果我忘了自己,这块牌子会提醒我。

    —

    上午十点整,镇子的广播响起——这是唯一一次镇上主动发出的系统性信号。

    广播内容简短,却沉重:

    记忆重置即将启动。请所有停留者确认:

    是否保留当前意识形态。

    是否传递部分记忆。

    是否放弃存在权。

    每人只有一次回应的机会。

    —

    陶笛早已准备好,她选择:

    【保留意识】

    【放弃传递】

    【保留存在】

    她说:我是这镇子的骨瓷,碎了,就不能补第二次。

    —

    林渡选择:

    【部分保留】

    【传递核心】

    【临时消失】

    他说:知识是用来传给下一个人的,不是带走的。

    —

    谢南归选择:

    【清除当前】

    【保留旋律】

    【准备离开】

    她说:那个人若还记得我,旋律就会引他归来。

    —

    周野只写下了一句话:

    记得有风就好。

    —

    季川面对的是整个系统的主控面板——那是在旧钟楼地底深处,风骨留下的一道接口。

    他可以选择:

    完全重置镇子(代价是所有人忘记一切,镇子恢复最初样貌)

    保持现状(但镇子的结构将逐渐崩塌)

    唤醒所有人的第一次记忆(包括他自己曾选择遗忘的)

    他犹豫了。

    风骨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这镇子,是为了你们遗失的部分建的。

    若你愿承认所有的失落,它才能成为真正的出口。

    他闭上眼睛,按下了——选项三。

    —

    那一刻,整个镇子陷入黑暗。

    钟楼的光熄灭,河水凝固,空气中有无数细小的记忆碎片在飞舞。

    所有人倒下,陷入一场深不见底的梦。

    梦中,他们看见了自己第一次来时的样子:

    谢南归看到自己在现实世界失声前最后的演奏。

    林渡看到一间被废弃的实验室,自己在其中唤醒第一个意识投影。

    姜晚棠看到她在现实中从列车跳下前最后回望的窗外。

    周野看到一张被烧毁的B超影像,上面标着胎二。

    季川看到一只断裂的怀表,那是他母亲死亡那年留给他的最后物件。

    —

    梦醒之时,天仍是灰白。

    但风开始动了,鸽子重新飞上了钟塔,水也缓缓流淌。

    广播再次响起,这次是一个从未听过的声音,缓缓念出所有人的名字:

    你们还在。

    —

    季川走出钟楼,看见整个镇子像新的一样,又像从未变过。

    他望见河边,周野仍坐在那里,手里拿着那块刻有名字的木牌。

    谢南归在修一把新琴,林渡正重新整理图书馆。

    陶笛站在瓷器店门口,对他微微一笑。

    她手中握着七盏灯中最后一盏——那盏刻着他名字的,依旧亮着。

    第十二章:出镇者

    晨光破雾,镇子的钟塔在第零日之后第一次敲响了完整的十二声。

    每一声都清晰、低沉,像是为某个等待很久的告别鸣响。

    季川站在旧钟楼顶层,望着缓缓苏醒的镇子。

    他的怀表已经复原,秒针重新走动,时间仿佛终于被允许前进。

    —

    陶笛递给他一个小包袱,里面是一个瓷盏、一张镇子的地图,以及一张泛黄的纸。

    那张纸上写着:

    出镇者,需自行走出镇边之林。

    每一步,都将丢弃一段记忆。

    走完,则真离开。

    回头,则归于镇。

    季川看了一眼地图,出镇的方向被标在最西边。

    那里,是一片据说永远绕不出去的边林。

    —

    谢南归送他到桥头,只说了一句话:

    我曾走到一半,却舍不得那段旋律。

    —

    林渡为他在旧书页里夹了一句诗:

    人无再少年,镇亦无再启。

    —

    周野画了一幅他与风骨背影并肩而立的画,递给他时说:你可能是他‘未完成的那一部分’。

    —

    陶笛最后问他:你怕忘吗

    季川点头,却轻声答:但我更怕从未记得。

    她笑了,把镇子的钥匙递给他:

    若你忘了回来,这钥匙会响一次。若你记得回来,它会开门。

    —

    季川独自踏上出镇之路。

    刚走入林中,他便感觉周围的声音一层层远去。

    第一步,树叶沙沙声没了。

    第二步,脚下踩着的土路变得光滑,像记忆被抹平。

    第三步,脑海中镇子地图的图像开始模糊。

    他知道,每一步都在删减。

    —

    当他走到第三十步,他几乎忘了陶笛的脸,忘了林渡的声音,忘了谢南归琴声的具体旋律。

    他开始怀疑自己为何出发,但脚仍继续迈着。

    直到他走到第九十九步。

    面前是一道光门。

    门上刻着风骨最后留给他的字:

    最后一问:你是谁

    —

    季川站了很久,才缓缓开口:

    我是记得自己来过的人。

    门,缓缓打开。

    —

    他走出镇子的那一刻,整座镇子仿佛沉入水中,从他的世界一点点褪去。

    他醒来时,躺在一家陌生的医院病床上。

    窗外是车流、鸟鸣、树影斑驳。

    医生看着他,欣喜地说:你终于醒了。昏迷了整整五年。

    他怔住。

    镜子里的人,略显憔悴,但那只瓷铃还挂在胸口。

    —

    他尝试找寻旧镇的线索。

    没有人知道山河镇。

    没有人认识林渡谢南归或陶笛。

    但他知道,他去过那里。

    有时半夜,他仍梦见那镇上的风吹过,那些人望着他的眼神。

    他开始写下那些梦,开了一个博客,名叫:

    《山河不记我》

    很多人留言说,他们也梦见过一座奇怪的镇子,也梦见过风骨。

    他开始明白,镇子从未真正消失。

    它只是退到那些愿意记得的人梦里。

    —

    某个雨夜,他打开抽屉,发现陶笛留下的钥匙微微震动,发出一声咔哒。

    他望向窗外,那晚的风,正穿过现实与梦的缝隙,在召唤:

    若你还记得路,就回来。

    他轻轻一笑,把钥匙别在腰间,拾起那本写了一半的笔记本。

    后记

    这世界上也许没有真正的归处。

    但有些地方,只要你记得,它就永远存在。

    ——出镇者·季川笔记


如果您喜欢,请把《山河不记我》,方便以后阅读山河不记我第一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山河不记我第一章并对山河不记我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