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煅烧和粉碎,
林回星他们得到了几百斤土水泥。
原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砌腌料池了。
为了后期好抄纸,林回星他们并没有直接在荒地上砌腌料池,
而是特意往地下挖了五十厘米。
后期再在地面上砌上一米高的池子,
一米五深的腌料池深度足够了不说,地面上还只有一米的高度,
就是村里的那些婶子,
也能轻轻松松地站在外面把池子里的纸浆捞进竹帘里。
抄纸用的竹帘村里是没有的,不过这并不影响,让马婆婆帮忙编几张就行。
都是竹编制品,这抄纸浆要用的竹帘和村里的簸箕也差不多,不过就是编制的竹条细一些,孔眼小一点,
形状也得编成长方形罢了。
现下上梁沟大部分的村民都忙得前脚跟打后脚跟,和其他人一比,
马桂花就要清闲很多了。
地里的秧苗还没长成,
羊有孙子孙女放,
马婆婆现在一天的工作就是做饭,
打扫羊舍。
这会儿林回星找上门来让马桂花帮着编一些竹帘,她自然是愿意的。
造纸是上梁沟整个集体的事情,
苏大贵是个厚道的村长,
对于马婆婆家这种,
在造纸时帮不上多少忙的族人,他也是算在一起的。
这腌料池村里也是会帮着马婆婆一家建一口的。
造纸的材料马桂花家里也有,到时候她把草纸做出来后,
再拜托村里人帮她担下山卖掉,哪怕要多出一份力钱出去,
也还是能够赚到一点钱的。
现在马桂花帮着林回星养羊,每年都有两百斤粮食拿,加上地里的出息,他们祖孙三人一年的口粮倒是不用愁了。
但是这个家里太穷了,有了粮食却没有银钱。
现在马婆婆就几十个大钱,其中有一半铜钱是林回星给的,剩下的一半是前些日子她家里两个孩子放羊时从山下摘了蕨菜和笋子下来,她做成菜干后拿到林回星那里买了换来的钱。
在林回星来上梁沟之前,马桂花一家是一个铜板都没有的。
穷日子过久了,整个上梁沟的村民对金钱的渴求都很迫切,马桂花也不例外。
她已经想清楚了,在她还能动的这些日子里,她得多多地干活,多多地赚钱,最好能把她大孙子以后娶媳妇的银钱给攒出来。
只要不让苏家的血脉传承断在她孙子这一代,她死了之后也有脸去见老头子和儿子了。
这种条件不好的族人就有半份钱拿。
这一点苏大荣是一家一家户的去通知过了的。
马桂花原本就苦恼于自己帮不上什么忙,这会儿能帮着村里编这竹帘,倒是让她心里安定了不少。
人多力量大,等到村尾那五十来口腌料池全部砌好,也不过两天的功夫。
这还是缺少工具,村里人只能用木板抹平水泥面,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好在腌料池不比其他,要求没有那么严苛。
只要不漏水,池子的底部和四面的水泥面抹得没那么平整也碍不着什么事,要不然这五十来口腌料池,一口质量能过关的都没有。
等着腌料池风干的时候,林回星抽空又回了一趟现代。
林回星这一趟回来不为其他,就为了邵柯寄给他的野山参,和他那笔不知道到没到账的巨款。
之前邵柯已经帮林回星把账算了个大概,扣掉百分之二十的税款和百分之一的佣金后,他也还能有九千多万的净收入。
当时林回星还不好意思收邵柯送的野山参,后面听邵柯算完账后,他发现自己卖出这块玉璧后,光是要给宝德斋的佣金都是一百多万了。
想一想,他收邵柯一颗二十年份的野山参,好像也不是一件应该亏心的事情。
毕竟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的。
林回星回到现代后第一时间就打开手机登上网上银行。
因为龙老先生给钱爽快,宝德斋的财务很给力,不过短短几天,这九千五百八十万已经汇到他的账户上了。
林回星也是来来回回数了好几遍,才把账户里那一长串的零给数清楚。
银行比林回星先知道他有一大笔现金入账,确定过这笔款项没有问题后,银行那边给他打了好几通电话。
以前林回星也接到过银行的电话,基本都是让他办信用卡的。
这次看到银行打来的十几个电话后,林回星不由得挑了挑眉。
九千多万就这样放在账户里无疑是一种浪费,偏偏林回星对金融了解不多。
他上班后有点钱都转给林建国了,那会儿他心心念念地想攒钱给儿子买房子。
后来钱倒是攒了二十来万,就等着林回星过年回来后去看楼盘了。
结果房子还没看呢,林建国就生了病。
二十来万听着倒也不少,但是一沾上癌症,这点钱就就完全不够看了。
陪着父亲在医院治病的那段时间,林回星只觉得自己对金钱的感知力都跟着消失了。
今天几千,明天一万的,那账户里的钱好像只是一个数字,还没等人回过神来,就花得差不多了。
等到林建国去世的时候,家里就只剩下几千块钱了,后面林回星卖了一回水果,才让手里的存款重新变成了五位数。
之前林回星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数字,现在正切切实实地出现在他的银行账户里。
近一两年国内经济情况不好,股市、基金这些林回星是不想沾边的,虽然他也亏得起,但是亏钱总归是让人心疼的。
再三斟酌之后,林回星直接存了银行的定期。
国有大银行,只要不是遇到战争这种不可抗力元素,存款的安全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林回星存了五千万的三年定期,国有银行利息比不上股份制银行,哪怕是这种大额存单,年利率也就只有365。
好在因为基数大,365的利息也很客观了。
近三百万的年利率,光是靠着这笔利息,就足够林回星实现财富自由了。
剩下的四千多万林回星也没就这么干放着,飞信、桃付宝各放一半,每天加起来也有小几千块钱的利息。
其实对于这笔钱,林回星心里有些想法,不过暂时还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念头,具体怎么做还得等他再仔细思量思量。
虽然二十年份的野山参是个好东西,但是林回星也不能就这样直接吃了,思来想去之下,他还是决定用这根野山参泡上一坛子药酒。
怕放久了影响野山参的药性,林回星从镇上取了快递回来后,立刻就去酒铺买了一个坛子。
林回星觉得酒铺里二十块钱的一斤的酒配不上这根野山参,他还花了大价钱跑了好几家超市,买了二十瓶x粮液。
手里不缺钱后,林回星花起钱来也阔气了不少,原本他是想买x台的,奈何作为名酒,这玩意并不是那么好买的,他们这个小镇上根本就没有卖的。
把二十瓶x粮液倒进酒坛里后,林回星直接就把野山参给扔进去了,密封好坛口,他把这坛造价不菲的参酒小心翼翼地放到了地窖的角落。
不需要和前庙村的任何人打招呼,林回星放好酒坛子后就直接背着背篓回了上梁沟。
林回星回来后,发现种薯地里的红薯藤也到了可以移栽的长度了。
这段时间村里好多人都在村尾这一片建腌料池,自然也是看到了林回星地里那长势了得的庄稼。
红薯藤长在地上,绿油油一片,看着确实顺眼。
村里的那群小馋猫,平常在家里没少听大人说,林郎君那地里种的都是稀罕的庄稼。
这段时间红薯地里的红薯藤越长越茂盛,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村里的小孩还偷偷扯过红薯叶子吃。
然而这红薯嫩尖虽然能吃,却也要炒熟后才能吃,这红薯叶生吃味道并不好。
村里的小馋猫们也不傻,尝过一次发现不好吃后,他们就彻底的对地里的红薯藤失去了兴趣。
上梁沟的大人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林回星地里种的这两种庄稼一直都很好奇。
这会儿林回星要开始移栽红薯藤了,他刚说要请村里人来帮忙,忙完腌料池暂时有空闲的汉子都自发地过来帮忙了。
至于村里的女眷,那就不用说了,她们现在整天坐在绣架前面,要不是碍于林回星说的,做上一个时辰半个时辰就得起身活动一下,她们恐怕连上厕所都得算着时间。
这红薯的种植方式实在奇怪,苏大贵他们先是按照林回星说的,把每一株的藤蔓都割下至少一半,随后还得把这些割下来的藤蔓按照三张叶子的长度用剪刀斜着剪断。
习惯了直接播种的上梁沟村民,一头雾水地按照林回星的吩咐处理完了这些红薯藤后,还得把这些剪成一截一截的藤蔓底部朝下种在地里。
看着软趴趴伏在土垄上的红薯藤,苏大贵有些不敢置信:“这样就行了?”
林回星站在地里,抬手拨开挨在手臂边的玉米叶子道:“暂时这样就行了,等这些红薯藤缓个几天,扎下根后,再上一次肥就不用怎么管了。”
看着在村里的帮助下一天就种好了的红薯地,林回星也没吝啬:“我这几亩地的红薯已经种完了,后面种薯地里还会长出几波红薯藤,村里人要是想种,自己去地里割就行了,就按照我的这个方法种,等到秋天怎么着也能多些粮食。”
要是在现代,红薯藤割完后种薯地里的红薯都是要翻出来的,这种薯发芽后内里已经空了,虽然也能吃,但是味道并不好,在现代这种薯收上来后都是煮熟喂给鸡鸭和猪吃的。
林回星已经种了好几亩地的红薯和玉米了,也就不在乎这种薯地里的这点出息了。
他准备就让这一亩多地的种薯这么长着,回头村里人想种红薯随时都可以过来割红薯藤,要是没人要的话,他也可以留着这片地的红薯掐嫩尖炒菜。
消耗不了的红薯藤还可以上苏大荣割了回去煮熟了喂鸡和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