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泥步修行

群山问禅



佛门是一个山门,里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峰峦。进入山门之后,一一攀援叩问,总能使人生境界逐渐上升。

这种上升无法考评,只有自己知道。那就是:气,日见定;心,日见明;身,日见轻;步,日见稳。

我说佛门里有很多峰峦,是比喻一个个佛教宗派。例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可谓层峦叠嶂,气象不凡。其间更有禅宗一脉,尤令中国文人心动。公元七世纪由慧能真正创立属于中国大地的禅宗,很快在中唐之后盛行,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归结。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片土地在接受禅宗之前,以及在接受禅宗的过程中,曾经呈现过哪一些佛教门派。

这里要介绍的第一个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那就是天台宗,与我家乡浙江的天台山有关。

天台宗(法华寺)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因为《法华经》是其主要经典。

天台宗的教义比较繁琐,而我最上心的,是“圆融三谛”、“止观双修”和“一念三千”这十二个字。

把一个庞大的教义系统减缩为十二个字,是不是有点过分?可能有一点,但这十二个字,已经很不简单。

先说“圆融三谛”。

谛,一般是指本质意义,而且是“不虚诳之实义”。我们在日常文字中用“真谛”二字,近于真理、真义。

前面已经说过,佛教认为天地万物的真谛是“空”。但世俗民众看到的,恰恰是“有”,也就是“万有世界”。因此,在“空”这个“真谛”之外,还有一个“俗谛”,那就是“有”。

以“空”的目光来看,一切“有”在本性上都是“假有”。但是,本性虽是“假有”,在相状上还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种特别存在的相状,可以称之为“别相”。

既然如此,我们的思考能不能进入一种包容状态,也就是容纳一种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的“中间之谛”,即“中谛”呢?于是,天台宗提出了“空”、“假(有)”、“中”这“三谛”。有了这“三谛”,世事集合了,连俗见也进入了,一切就可以平和地讨论、比较了。最后,“三谛”还是会归结为“真谛”——“空”,但是,有了这个包容世俗的情怀,把“空”和“有”一起进入思考范围,毕竟是一种宽厚、通达的思维态度。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龙树。这位公元三世纪的印度佛学大师认为:世俗之有,毕竟是空,但“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因此,“中”很重要。天台宗让这三“谛”圆融成一体,让佛教教义更加走向了温和、丰盈,避免了“一锤定音、八方噤声”的状态。

既然是“圆融三谛”了,怎么才能让“三谛”渐渐归于“真谛”——“空”呢?那就要“止观双修”了。可见,圆融之后,还要有引导,有方向。

“止”,是止息散心,收拢分心,回归本心,让本心“静如止水”。这样,就可以深入观想外界种种明色,种种“别相”,越是观想,心源越是集中。这就像挖一个池,让池水宁静无波,且又映照四际。这个过程,既需要“止息”,又需要“观想”,谓之“止观双修”。

表面上看,要“止”的心很小,要“观”的世界很大。但是,一切的归宿都在乎心。心念的起落,足以搅动大千世界,而大千世界本来就在心中。因此,心中一念也就与大千世界产生了呼应关系。这么一说,“一念三千”的意思也可以明白了。“三千”,就是大千世界。

天台宗的好处,是把“三谛”、“双修”、“一念”、“三千”,全都圆融一体了,彼此和合,互济互生,绵绵不息。因此,天台宗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圆融、和合。

我从天台,所得颇深。例如,深知要坚持真谛,却也要照顾俗谛;深知要固守静寂,却也要明观世事;深知要止息心念,却也要融涵世界。

对唯识宗,我也曾认真关注,因为玄奘。

这是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创立的佛教宗派,又是他伟大的取经之旅的成果,字字句句都让人联想到千里沙漠、风霜驼影,不能不恭敬万分。

唯识宗(法相宗)

唯识宗又叫法相宗,也叫慈恩宗。它的中心话语,就是“万法唯识”。意思是,世间万千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实性,都只是心识。

但是,人们总喜欢普遍地“设计”各种事物的自性来执守。其实这种执守都依仗着“他因”。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圆满地达成事物的实际空性。——我的这几句浅显表述,已经动用了唯识宗“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被称为“三性”的深奥概念。

既然人们的设计是空的,追根溯源找到的种种“他性”因缘也是空的,一切只在心识,于是,唯识宗就对心识作了细致的解析。

简单说来,心识的前提是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可称为“前识”。在这基础上,产生意识,而意识又受“自我”的内心所控制。再进一步,在“自我”的内心背后,又有一个神秘的暗仓,称之为“藏识”,各种心识的“种子”就藏在这里。“种子”当然会受到“自我”活力的熏习,变成各种行为,但各种行为的背后都只是藏着的心识而已。

唯识宗有关“藏识”的论述,常常让我联想到现代欧洲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潜意识蕴藏。

唯识宗又对意识过程进行了划分。例如,发现、确定、验证、认知这四段,又以“四分”来表述:“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一些概念说明,各种对象外物,其实都是意识自身运动的结果。

我在很多年前写作《观众心理学》时曾研究过西方心理学对意识过程的论述。相比之下,唯识宗对“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提出,是一种独特的发现,为后世所不及。

唯识宗并不否认外物的存在,却又强调认识主体的判断才具有根本意义。例如,面对一个‌­​美‎人‎​‌,应该明白“‌­​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