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泥步修行

大道巍峨

当时道教中最著名的全真道大师丘处机。年逾古稀的丘处机执杖起步,越山涉水,历时四载,到达成吉思汗的行营。成吉思汗一见这位刚刚走完万里长路的老人一派童颜鹤发的模样就非常喜欢,交谈刚开始他就问丘处机,如何才能长生?

丘处机回答是:“清心寡欲。”

这确实是道教的核心理念。丘处机没有奉上丹药而是奉上理念,可见是一位勇敢而可敬的道人。成吉思汗听了深深点头,可见也是一位高明的问道之人。

此后两人经常见面,话题也拓展了。当时成吉思汗正处于西征的激烈战斗中,但丘处机对他说:“一定要注意不能嗜好杀人。”

成吉思汗问,得到天下后应该怎么治理?

丘处机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点头。

成吉思汗对丘处机非常敬佩,说“天赐仙翁,警醒了我”。他还要左右把这话写出来,传给自己的儿子们看。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是同一年去世的。成吉思汗在去世前一个月,还下达诏书“不杀掠”,布告天下。

我之所以重视此事,是因为在历史重大时刻的重大人物面前,道教的声音是那么美好:“清心寡欲”、“不嗜杀”、“敬天爱民”。

第二项功能:参赞天地。

参赞天地

这一功能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参赞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协助天地自然,保护和养育人类。

居然有这么一群人,总是在研究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至大至微,都不放过。曾经有当代学者指出,在最大的意义上,道教一直在碰触着宇宙生态学和天体物理学。

例如,他们设想天地由混沌而成,然后有万物,有人类;人类既非由谁创造,也非自己进化,而由“神人同体”的至人渐渐俗化而来。他们又设想宇宙的图景,其中发现了一阴一阳两种力量,以及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理现象所象征的五种性能,构成运行和创造。这一切,越到现代,越能与最新的科学思潮合拍。

至于天干地支的观念,更是地球物理学的先声,而且居然积累得那么完整。历来在道家的队伍中,隐藏着很多天文学家和历法专家。

道家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研究,更是让人惊叹。例如一位战国末期的阴阳学家邹衍曾断言,平常所说的中国,只占世界的八十分之一;世上有“大九洲”,都被大海环绕,彼此不能相通……这些话,在古代,常被文人嘲笑为“闳大不经”的胡思乱想。那么到了现代,有了世界地理学,不应再嘲笑了吧?

对于天地自然,他们除了研究,更是崇拜。他们坚信人世间一切重要的律令,都来自于天地自然。因此参赞天地,回归自然,是他们的人生使命。他们反对一切违逆天地、脱离自然的行为。

基于“参赞天地”这一基点,也可以进一步理解道家的一系列观念。例如,面对天地自然的伟大意志,我们都是婴儿;面对天地自然的圆满组合,我们只能清静无为……

道家认为,人只有“参赞天地”,才能融入自然,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的呼应对话,构成“天人合一”的**结构。

第三项功能:养气护生。

养气护生

道教相信,天体的“大宇宙”和生命的“小宇宙”是同一件事,因此人的生命就有可能“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他们把人的生命看得非常重要,认为“人所贵者生也”,“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因此,应该尽量把生命守护住。

在道教的思维系统中,是什么把“大宇宙”和“小宇宙”连在一起的呢?答案是气。他们认为,天、地、人都生成于气,又以气相互沟通。道家所谓养生,其实就是养气。所养之气,就是元气。

元气,宏大又纯净,纯净到如婴儿初生时的那种无染气息。一旦杂气干扰,元气就无法完足。元气因为是出生之气,必然长葆新鲜,永远富于创造力。道家在气功中所实施的“吐故纳新”,就是要用吐纳的方式保养住这种新鲜而富于创造力的初生之气。

道教有关“元气”的理论,有力地支撑起了我对于“天地元气”的基本信念,这在前面已经提到,后面还会以专篇论述。我说过,自己在研究历史、考察世界、回顾生平的漫长过程中,事事都能感受到“元气”的弥漫、“元气”的消损、“元气”的转移、“元气”的复苏。

把元气引入养生,显然是一条畅达之道。

元气养身,必须通过长久的修炼。去杂,提纯,观天,体地,然后细寻自己身上的气脉,步步引导,积小成大,沉入丹田,时间一长,便成真人和至人。

道教主张从“大宇宙”提取一些元素来接济“小宇宙”,这就是采撷自然界的草木、矿物、金属制成丹药来治病养生。无数炼丹炉,也就燃烧起来。更多的采药箱,也就转悠在山河大地之间。

道教的方士们对于丹药有两种追求,一是杀虫,也就是杀灭人体内的“三尸虫”;二是炼金,也就是用化学方法让金属矿物溶解到人的腑脏间使之不腐。这些行动当然产生了大量负面效应,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医疗事故”。

方士们把丹药中金属、矿物的组成,称之为“天元丹”,把植物的组成,称之为“地元丹”。更重要的是“人元丹”,那就是由自身养气修得,也包括“房中术”的“采阴补阳”。

道教把养气养身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体现了一种举世罕见的生命哲学。有当代学者评价它把生命哲学溶解到了生理学、药物学、化学、冶炼学、理化治疗学之中,并非虚言。

在千余年的丹炉边、草泽间,道教方士们常常显得手忙脚乱。但是,他们治病养生、养气护生的初衷并没有错。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为了救助自己的生命做了多少实验啊,有的实验大获惊喜,有的实验痛心疾首,这个过程至今还在延续。即便在最先进的国家,一种新药的发明,往往仍要经历无数正反的实验,延续漫长的时间。如此联想,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发生在道教丹炉边的无数悲剧和喜剧了。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因发明了青蒿素的药剂而救活了世界上几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坦陈,自己对青蒿素的注意,最早出自葛洪的著作。葛洪,又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道教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