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

堂的方案一并上奏皇上。同时,我俩也做些分工,我负责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督促和帮助各县对这项工作的实施;州府的日常工作包括疏浚西湖、到衢州采购粮食等有你全权负责。”

“好,就这样决定。”苏轼道。

不知不觉车已进了杭州城里……

(旁白):“回府后,赵抃把杭州的‘抗旱赈灾方案’和‘把杭州建‎­成‌‌人‌间天堂的方案’一并上奏宋神宗。不久,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御旨,皇上同意了这两个方案。”

13、州府 日

苏轼正写好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方利明匆匆进来:“大人,……”

方利明刚开口,苏轼便说:“你立刻去衢州代表州府签判采购粮食的合约。”

“是。”方利明回应道。

苏轼接着说:“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一出,粮食可要先行,你得速去速回。”

“好,我立即快马赶去衢州抓紧办理。”方利明道。

苏轼吩咐道:“速去速回。”

“是。”方利明转身而去。

14、州府门前 日

苏轼刚走出州府衙门,一名官员便急匆匆地赶过来,正好与苏轼相遇。

官员见苏轼忙禀报道:“苏大人,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一贴出,参加的人十分踊跃。现在,出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什么问题?”苏轼忙问道。

官员说:“疏浚出来的篈草淤泥堆放在何处呢?”

苏轼一听愣住了!

官员继续说:“如何堆在西湖周围,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用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

苏轼被难住了!

(旁白):“此事愁得苏轼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第四天,他决定亲自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15、西湖 日

第四天,苏轼带着随从,骑马先来到北山栖霞岭。苏轼一行下了马,一看通灵隐和天竺的要道……

随从甲:“大人,这里是否可以……”

苏轼未等他说完就摇摇头,道:“这是通往灵隐和天竺的要道,堆放湖泥,显然不妥当。走,往那边去看看。”

苏轼一行来到南屏净慈寺看看。他站在西冷渡口,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

“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轼一听,心中一阵高兴,情不自禁地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鹊桥何时落?天上可架设‘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筑长堤?”他马上对随从官员吩咐道:“这样,湖上修筑一条长堤,既解决了湖中淤泥的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可谓一举两得呀!”

“好,好,这个办法好!”众人连声叫“绝!”

16、工地上 日

烈日当空,西湖里­​‎男‎男​‌‍‌‍‎女‎‌女‌齐上阵,挖的挖,挑的挑,往规划好的长堤倒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苏轼陪同赵抃冒着酷日来到西湖边,他们边看边谈着……

赵抃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道:“看来百姓积极性如此高,我看疏浚西湖,以工赈灾的问题可以基本得到缓解了。”

苏轼点点头:“方利明去了衢州第一笔成交的粮食,明日也可到了。”

赵抃:“这就好!”

两人又来到堆泥的地方,民工边倒边平着淤泥……

苏轼道:“这里修筑一条长堤,将南北两岸接通了,交通也更方便了。”

赵抃哈哈一笑,道:“这可是一道美景!不仅交通方便,也将西湖分成里西湖,外西湖,太漂亮了!”

苏轼赞同地点着头。

赵抃望着沟通南北两岸堤坝,自言自语道:“就叫苏堤吧!,对,叫苏堤!”

赵抃望着苏轼两人都笑起来。

17、钱氏坟茔 日

一日,赵抃和苏轼来到钱氏坟茔前,却是一片凄凉的景象。赵抃不觉一阵心酸,他对苏轼讲起了钱氏的历史,道:“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852),杭州临安诞生了一位名为钱镠的人。唐哀帝天祐四年(907)钱镠兼并了两浙十三州,被封为吴越王。后来,钱镠使吴越之地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吴越国。”

苏轼不时点着头。

赵抃又说:“几十年后,吴越王之位传到了钱镠之孙钱俶手中。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为了中华国土的统一,就向宋太宗献出了两浙十三州的版图,这就是‘吴越归宋’。”

苏轼接着说:“由于钱俶纳土归宋有功。所以,从钱俶开始,北宋给了钱氏嫡裔世袭的爵位。”

赵抃长叹一声,道:“钱王献土归宋之事才过去了不到百年的时间。然而,钱氏坟茔已经变得如此凄凉……”

苏轼也默默地点着头。

沉默良久,赵抃道:“请老弟代劳,以我的名义撰写一篇奏章,呈送给神宗皇帝,你看如何?”

“好,”苏轼毫不犹豫地答应道。

赵抃便口述道:“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卓州事臣抃言:……”

(旁白):“通判苏轼受托代知州赵抃写了一篇奏章,既肯定了钱氏祖孙治理两浙的贡献,又赞颂了钱俶归宋而免去战乱的功绩。同时,还用汉光武帝刘秀对待功臣坟茔之例,陈述了应重视钱氏坟茔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举荐名叫自然的道士和号为道微的和尚,分别管理杭州和临安两地的钱氏坟庙。说理道情,又提出了建议。神宗皇帝阅后,当即表示同意,批示曰:‘可,其妙因观改赐名曰表忠观’。”

18、赵府 夜

赵抃念着神宗皇帝批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