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巍峨
分野都可以化解。
我读到很多现代的专业论著,总在批判庄子的主观唯心、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等等。其实,这些批判者太骄傲了。你们能用自以为是的种种结论来解释宇宙间的时空引力场吗?你们能领会庄子和爱因斯坦之间遥远的呼应关系吗?你们能从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转移中看到庄子的面影吗?你们面对浩瀚太空所隐藏的无数未知,能够宣称已经超越了庄子的疑问吗?
读到这些同代人的著作,常使我深深羞愧。在那么遥远的古代,已经有庄子这样的人在思考未知领域了,已经有屈原这样的人在发出大量天问了,而今天,却有那么多玩弄教条的文人对着他们巨大的背影指手划脚。
六
论及人生状态,庄子提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逍遥游”。这又是他的一个名篇的题目,我曾一再用行书和草书抄录全文,刊之于书籍,张之于展厅,付之于镌刻,可见喜爱之深。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逍遥游是指“逍遥于天地而心意自得”。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指出了“无待”、“无己”这两个门径。
先说“无待”。这个“待”字的意思是“期待”和“依凭”,而天下的一切期待和依凭其实都是限制。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常常要求摆脱限制,却不知道所有的限制都来自于你们所期待、所依赖、所凭借的一切。
庄子用寓言的笔调写道,大鹏飞行要靠大风,传说中的列子也能乘风飞行半个月,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但是,既然要靠风、乘风、期待风,那也就会受到风的束缚。没有风就飞不了,风转向也只得转向,风减速也只得减速,风停歇也只得停歇。除了风之外,飞翔还要依靠很多别的条件,例如,地域、时节等等。因此,人们期待自由飞翔,其实是在期待飞翔的条件。但是,只要有“待”于条件,也必然被“控”于条件,因此,那不是真正自由的飞翔。
庄子要人们在心中拥有一副不必期待大风才能飞翔的翅膀。
这就是“无待”。
再说“无己”。意思是,不仅不要期待外界,也不要期待自己。自己的思虑,自己的意念,自己的规划,自己的嗜好,都不要成为人生的框框套套。很多人认为,不依仗外界就应该依仗自己,但庄子认为,依仗自己其实也是依仗一套人生标准,而这种人生标准就是自由的桎梏。
庄子认为,只有“无己”,才能成为他所向往的“真人”。那么,“真人”是什么形态的呢?他在《大宗师》一文中作了酣畅的描述。有点长,但我还是要选抄其中三段: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我把它翻译成了当代语句——
什么是真人?古代的真人,不欺弱,不自雄,不计谋。这样的人,失了不懊悔,成了不自得;这样的人,登高不战栗,入水不沉溺,入火不觉热。只有见识合于道的人,才能这样。
古代的真人,睡觉无梦,醒来无忧,饮食不求香甜,呼吸又深又透。真人的呼吸能贯通足跟,而常人的呼吸却只在喉咙。一个人如果屈服于他人,言语就会受阻,那么,如果屈服于嗜欲,天然的根器也就浅了。
古代的真人,不贪恋生,不厌恶死。对于出生,并不欣喜;对于死亡,也不拒绝。自由自在地去,就像自由自在地来。不忘记起点,不追求终点。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如果忘了就复归自然。这就是说,不用人心去损害大道,不用人力去加助天然,才称之为真人。
请看,所谓真人就由一连串的“不”组成:不逆、不雄、不谋、不惧、不伤、不梦、不忧、不嗜、不悦、不恶、不欣、不拒、不损、不助……加在一起,就是一切都合乎天然之道,不要由自己去加添什么、拒绝什么、追求什么,这就是“无己”。
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形态,但要达到却不容易,庄子主张用“坐忘”之法。
所谓“坐忘”,庄子借颜回的名义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遗忘肢体,抛弃聪明,离开形象,忘掉智慧,与大道合一,就叫“坐忘”。
总之,只有通过修行把自己的这一切都看空了,那才能与大道相融。因此,庄子的思路是,由“坐忘”而“无己”,由“无己”而“无待”,终归于道。
“逍遥游”的理念,后来也成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成了中国美学的至高坐标。
——本想把庄子讲得简略一点,但由于自身所好,还是讲得不少。这样,我们也就大致领略了“老庄”,可以移步到山那边的热闹所在,讲讲道教了。
七
热闹的道教,把安静的老子作为自己的“教主”。
这事说起来常常带有一点嬉谑的口气。但是,我却要为此做出辩解。
在我看来,初创的道教并非随意地,而是认真地找到了一个足以信托的重大思想资源。道教郑重地从老子那里接过了“道”的核心观念,以及“自然”、“无为”、“虚无”、“归一”等等基本命题,建立了庞大的道教理论。
其中,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不少论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守静笃,致虚静”、“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玄之又玄”等等,又经常被道教学者引申运用,变成道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里就出现了“双向赋予”,除了老子惠及道教之外,道教也给了老子一个漫长的宗教仪式。
有趣的是庄子。道教并没有把他奉为“副教主”,但从他那里汲取的思想,并不比从老子那里汲取的少。尤其是庄子认为得道可以创造奇迹的说法,几乎成了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依据。
除了说法,还有形象。我前面引述过庄子在《大宗师》里所说的那种“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